最近,有媒体报道一则信息,让人看了真是啼笑皆非。说一名上海48岁的男子失业两三年,写信给上海市长求助帮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中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他是上海本地人,也是重点大学毕业,学历高,还具备主场优势,但在上海找不到合适工作。二是曾在外企当过高管,能力杠杠滴,英语贼溜,但在上海找不到合适工作。三是本想自主创业,但是失败了,工作没找到还赔了本金,上海营商环境不够好。综上,他本人响应国家号召生二孩,就业面临延迟退休,创业还失败,上海对48岁大龄青年不友好呀。

这封求助信,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哪像求助呀,充满了愤世嫉俗,给人三点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自负,一上来就强调自己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上海本地人,给自己冠了一串经历和头衔,主要想表明,自己是怀才不遇。但是,我们都清楚“高龄、高管、高学历”并不能与高能力划等号,即便是有一定能力也不见得能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产生价值。言语中透露出,外企高管、魔都本地人的优越感,我们没有地域歧视,只是想说,外企、魔都的标签并不能证明你的能力,最多就是求职的参考因素,眼高于顶,放不下“偶像包袱”,怎么能脚踏实地干好工作呢?

二是无助,人到中年,还生了二孩,离职3年,几乎与职场脱节了,不具备市场敏感性,甚至所学、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薪领域了,又不甘降薪换挡,本领恐慌了,无法继续维持当初优质生活,每天失血、不能造血,确实挺可怕的。

三是巨婴,都近50岁人了,又高学历、又外企经历的,离职找不到合适工作不从自身找找原因吗?这个事赖政府吗?什么是合适的工作?这个标准比较主观。有媒体报道,上海市人力资源部门帮助其对接了新公司,成功就职一家民营企业任市场部副总,但是遗憾的是,干了1个月就又离职了,理由是不适合自己。不能总指望别人都围着你转,起码你也得为别人干点什么,体现体现自己的价值吧。奶送嘴边了,还嫌奶馊。除了亲妈,真没人能这么惯着你。

虽然我们对当事人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就目前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确实让人十分不舒服。当然,这件事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警惕后视镜思维。我们往往会用今天的收入来规划以后的生活。比如现在月薪3万,就贷款买大房子买豪车,一个月光还贷款就2万多,一旦降薪或者失业,家庭经济一下子就会崩溃。如果不给自己留安全边际,一旦发生离职了、失业了或是公司发生变故,自己就会很被动。别把资金链绷得太紧,平时为自己、为家庭储蓄一点,留点现金。

永远不要放弃学习。农耕时代一千年不变,工业时代50年不变,信息时代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过去总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的老人真的没办法给年轻人建议了,时代变迁太快,年龄越大对时代变化就越不敏感,一旦放弃学习,分分钟思想、眼界甚至思维模式就都被甩下了。毕业以后很多人都不摸书了,别说学习了,甚至已经难以坚持看一小时的书,在舒适区待久了,能力圈将不断萎缩,直到不能创造价值,被动面临中年危机。

面对生活保持空杯心态。不要太在意过往的光环和以往的经历,如果过去的经验不能为己所用,那么就放下一切包袱,轻装上阵。甭管以前是企业高管、公司领导还是普通职员,再就业时能找到所谓合适(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更好,如果不能,就面对现实,能出卖知识就卖知识和技能,能出卖体力就出卖体力,找准既是自己能干的干得了的,又是别人有需要的痛点,就去大大方方的干出个样,起码得养得起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