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听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食堂来个鲁迅先生亲口讲过的一个黄段子。

话说,鲁迅先生讲段子喜欢说到尼姑,在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阿Q有句名言: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这句话其实也是个段子,不过食堂今天要说的鲁迅先生讲过的段子比这个还有意思,而是也和尼姑有关。

提起黄段子很多人以为,黄段子就是低俗的,搞笑的。

其实并不是如此,很多黄段子是很有深意、很有启迪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先生

比如,《战国策·韩策》就记载了一个黄段子: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这个段子说的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芈月传》女主芈月)掌管秦国朝政大权。

有一次,楚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救。

其实,秦国也不想楚国占便宜,可秦国也不想

就这么干脆的救韩国,而是想着趁这个机会敲竹杠,捞足好处。

于是,宣太后就来了这么一段话。

这话的意思是说,当年我和先王(秦惠文王)睡觉的时候,他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觉得非常重,受不了。

可等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意思是啪啪),我却并不感觉到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对我有好处。

换而言之,楚国打韩国跟我秦国有什么关系?我去救你们韩国,不嫌累得慌嘛,可是吧,你要是好处给足了,我就不觉得累了。

《芈月传》孙俪饰演宣太后

韩国使者也不是傻子,马上听出了宣太后的意思,于是给了更高的报酬,换取秦国出兵。

宣太后不是一般的猛,当着满朝文武和外国使臣的面,开起了车,讲起了段子。

更神奇的是,《战国策》还记载了下来。

由此可见,一些有深意的段子还是无伤大雅的。

书归正传,鲁迅先生就曾讲过这么一个段子。

“一个老和尚垂死之际,有一桩遗憾使他死难瞑目,就对小和尚说:‘我一辈子没看过女人的身体!’
小和尚看老和尚可怜,找了一个女人到老和尚面前,脱了衣服给老和尚看。
老和尚看了一眼说:‘原来和尼姑是一样的!’说完就死了。”

这个段子的意思是,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这位老和尚一辈子在寺庙里长大,没有出过寺庙一步。

他除了见过进香的香客、自己的徒弟和邻居尼姑庵的尼姑之外,再也没有见过任何人。

在他快圆寂的时候。

他突然想到一件未了的心愿,不由得长吁短叹。

徒弟们就问他:师父,您还有哪些愿意没有满足?

老和尚断断续续地说:我哪,最遗憾的是这一辈子,就是没见过没穿过衣服的女人,死不瞑目啊。

徒弟们一听,马上花钱去雇了一个妓女,脱光衣服站在了老僧面前。

老僧定睛一瞧,感叹道:我还以为有什么不同,原来和尼姑一样的啊。

说完,他心满意足地断气了。

瞧瞧鲁迅先生这段子,厉害吧,是不是有点颠覆你的认知呢?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鲁迅先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

他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士;

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斗士;

他是“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的蓬蒿人;

他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的文学家;

他是“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的思想家。

鲁迅先生就是一板正经,严肃端庄的一人,谁能想到他开车也这么生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先生确实说过这个段子

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段子是我编的,这个段子是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说的真事。

当时,郁达夫和唐弢在与鲁迅聊天时,现场听鲁迅现场口述的。

郁达夫听完后,从鲁宅一直笑到自家,到家后查阅很多书籍,都找不着出处。

由此认定这其实是鲁迅自己虚构杜撰的故事。

郁达夫深感鲁迅厉害,一篇黄色段子抵得上几筐大部头,遂实录为文,作为“小说”言传。

1935年,郁达夫曾以“小说”名义给上海《申报》副刊转荐一篇短文,注明作者是鲁迅。

《申报》一看,这段子有意思,就把这个段子排版了,准备发表。

不过,当时鲁迅先生是《申报》副刊《自由谈》支柱撰稿人。

他看到后,不知道为什么,不同意发表,后来这个段子也从未收录进鲁迅任何文集里。

现在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段子呢。

原来,郁达夫是著名的爱国作家。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开始小说创作。

1928年,郁达夫加入了蒋光慈、钱杏邨等人发起的“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郁达夫和郭沫若、钱杏邨、鲁迅、茅盾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前夕,郁达夫认为国内环境太差,想漂洋过海,去国外开展“文学反日”活动。

鲁迅先生很不赞同郁达夫的想法,于是就讲了这个段子来劝郁达夫。

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说,没见过的永远自以为是最好的,其实国外的月亮也不比中国的圆,就跟这老和尚看到的一样,尼姑除了没有头发外,她和其他女人也没区别,要搞革命、要抗日,国内国外都一个样。

郁达夫

在鲁迅先生的劝说下,郁达夫一度放弃了出国抗日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1933年,郁达夫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政府当局所忌恨。

当时国民政府特务在上海到处杀人、捕人、迫害进步人士,郁达夫感到难以安身,想搬到杭州去住。

这年11月,郁达夫接受“杭州铁路局”的邀请到浙东旅行,途中写了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游记文章,颇有点缀升平之嫌,鲁迅对此大不以为然

鲁迅先生就劝郁达夫不要搬到杭州,给郁达夫的夫人王映霞写诗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鲁迅虽然也是浙江人,可他向来认为:

“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

鲁迅在诗中语重心长,严肃地提醒郁达夫:不要迷恋这样的生活环境;又热忱地鼓励郁达夫:要像“高岑”,要学“健翮”,做一个有抱负的革命者。

热情地劝阻郁达夫和王映霞不要躲到杭州去,杭州也不是安乐土,那儿的国民党更凶,两人不要像伍子胥和岳飞那样,对凶恶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存有幻想,落得悲惨的下场;也不要像林和靖那样、过那“平楚日和”、“小山香满”的生活,拉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而要面对现实,迎着扑面的风沙,勇猛地像高岑那样地巍然不动,像雄鹰那样地展翅高飞。

但是,当时郁达夫并没有接受鲁迅的劝告。后来他提及此事时说:

“我因不听他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结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的先生(指通缉过鲁迅的许绍棣)弄得家破人亡。”

1936年2月,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在福州,郁达夫号召文化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病逝,享年55岁。

10月24日,郁达夫在上海深情地写下了《怀鲁迅》一文,纪念、缅怀鲁迅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先生病逝照片

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组织成立成立了“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郁达夫被公推为理事长,并与杨骚一起担任《救亡文艺》主编。

而后,郁达夫在47天内,发表了20篇抗日,其中有段时间,郁达夫每天一篇,足足连发8篇。

郁达夫大声疾呼:

“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武汉宣告成立,郁达夫赴武汉担任政治部设计委员,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

会上,郁达夫和周恩来、郭沫若相继发表演说。

而后,郁达夫在中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任研究部主任以及《抗战文艺》编委。

徐州会战期间,郁达夫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

台儿庄大捷后,郁达夫受命作为特使率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代表团到台儿庄劳军。

前线考察回来后,郁达夫受到了极大鼓舞,他回到武汉写了一系列文章,热情讴歌了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雄气概。

1938年,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在船上他写下了《岁朝新语》,文章中郁达夫慷慨激昂地写道:

“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

期间郁达夫发表了400多篇支援抗日和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政论、杂文、文艺杂论等,宣传抗日。

到达新加坡第二天,郁达夫连生活都没安排好就写下了《估敌》一文,文章写道:

“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

在抗日战争,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之际,郁达夫鼓舞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郁达夫的宣传和鼓舞下,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抗战,许多华侨回国参加抗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

后来,郁达夫又担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为抗日战争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惜, 由于汉奸叛徒的出卖,郁达夫被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

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正如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所说的那样: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和鲁迅油画

鲁迅先生是爱国主义者,是出色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郁达夫也是后人不该忘记的文学家、革命家、抗日英雄。

因为郁达夫,鲁迅先生这个段子也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