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人凡事】VOL:001期

2021.06.20

文字:王木木 图片: 王木木

吴大神说过;“一个成熟的社区,应该布满各种生活便利的小店或者摊位,比如修鞋的,比如剃头的,比如开锁的....只有这些都齐全了,才能让你感觉到生活的真实。”

清晨,长沱两江交汇的江面,被冉冉升起的阳光照得温暖无比,薄薄的阳光柔和地洒向地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在城市中穿行,新的一天到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市老城区,穿过中码头菜市场,顺着清真寺往转角店方向,在余公街与和平街交界的十字路口,有一位老剃头匠,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出摊,他叫孔祥清,今年79岁。

从1997年到现在,孔师傅的剃头摊,在余公街这个十字路口已经存在了24年,他的顾客都是周边的老居民,20多年的交道打下来,大家已经很熟悉。

从20多岁开始理发,到今天,孔师傅干这一行已经50多年了,现在虽然已经79岁,但是整个人看起来还很是精神。

孔师傅的摊位,一直是露天的。镜子和剃头工具,挂在路边的墙壁上,两张供顾客坐的老式木头椅子,两张老式藤椅,一个放置杂物的木架,再加一个温水瓶,就是剃头摊的全部。据孔师傅说,这两张木头椅子也有20多年的“工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师傅告诉王木木,余公街属于待拆迁区域,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搬了出去,但还有少部分老城区的居民居住在这里。每天,还没搬走的,往来的街坊都会在路过的时候和孔师傅打上几句招呼,他的战友偶尔也会来聊聊天。几十年来,孔师傅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几乎风雨无阻地坚持出摊。

人不多的时候,孔师傅会在椅子上眯着眼休息一会儿,一旦顾客过来,便立即起身工作。

王木木和孔师傅进行了简单的交谈:“您的顾客来这里理发是因为大家都熟悉了,您也最了解他们的喜好,不用问都知道他们要理什么发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师傅回答:“那不是。理发这一行也要不停学习,每次来都要问清楚人家要理什么样的发型,有可能上回的理的发型,这次来人家要有变化。干这一行要一直不停地学习.....”

“哪个时间段的顾客多些?这个说不准,很多人都在早上来,理完头发后去上班。但有时候早上也没什么人。”

“价格啊?以前收8块,现在收10块。但现在的生意比以前差多了。很多人都搬走了,别看以前只收8块,但生意比现在好很多,如果以前每个月能挣四五千的话,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最多就是以前的一半。”

“啥时候退休?等明年(80岁)再说吧....反正闲着也没事。”

和孔师傅聊天,很亲切,也很容易被他朴实的话语打动。

从余公街出来,转到小市正街,沿街都有琳琅满目的各种理发店招,矗立在街道的两旁。跟大街上那些窗明几净的美发店比起来,孔师傅的剃头摊位显得比较简陋,他的剃头摊就像等待拆迁的余公街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消失。

岁月流逝,在城市的高速发展里面,很多我们常见的职业,慢慢地可能被别的方式取代。像孔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应该还有不少。他们在老街的某个巷口,固守着自己的摊位,认真地生活,任凭时间从指缝中溜走,却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成为老街的一景,同时也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今天这个社会,有很多人都在羡慕别人的生活,殊不知,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有可能别人也在羡慕你的生活。在貌似光鲜的生活背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不如意。那些强大的、成功的,被我们所羡慕的人,并不是理所当然地过上了好生活,只是因为他们在光鲜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所遇到的艰辛,我们不知道而已!

但也有很多人,每天都在为生存、生活而拼尽全力。就像孔师傅这样,尽管已经79岁高龄,却依然不愿意闲着,每天定时定点风雨无阻地坚持出摊,用踏实、坚持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那么请问,身强力壮的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PS:

《凡人凡事》是自媒体号“你好泸州”的原创栏目。

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拍摄记录

记录发生在您身边的人和事

关于泸州的短篇小说

平凡且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