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胖的?

按照现在最主流的“热量赤字”理论,发胖是因为“热量摄入>热量消耗”,于是多余的热量就转为脂肪存储了起来。

这个理论,是被写进运动或营养专业的大学教材中的,是目前最为正统的“肥胖理论”。

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运动生理学》第三版在“肥胖、体重控制”相关的内容中就说:

  保持体重恒定的基本原则是“热能平衡”。减体重计划,应符合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的原则。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会胖,有许多因素造成,比如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和行为因素等。

但现代人之所以会胖,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的多、动得少”(即环境和行为因素)。

这种生活方式,进一步会导致人们热量摄入过多,或者代谢方面产生问题(更多地依赖糖氧化供能,而不是脂肪氧化供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减肥?

前面说了,肥胖的总根源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吃得多、动得少)。所以,改为“吃得少、动得多”就行了。

要注意哦,这里说的“吃得少”并不是“减少食量”,而是指要将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以形成热量缺口。这样就能瘦了,这就是“热量赤字”理论的应用。

当然还有别的饮食减肥方法,比如减糖低碳饮食、低脂饮食等,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则要加强运动,也就是要“动得多”。御行君给一个最基本的运动减肥参考方案:

  每周运动3至4次,每次1小时,前期可以有氧耐力运动为主(比如跑步、有氧操),中后期可以增加力量训练。

这样做的好处是:

(1)在长时间的有氧操、跑步等有氧耐力训练中,脂肪氧化是身体供能的主要形式,可以大量消耗热量。

  贴士:研究发现,一味通过少吃、减少热量摄入的办法来减肥,基础代谢也会同步下降,从而抵消“少吃”想达到的减肥效果。

(2)参加力量训练,可以增加骨骼肌含量,从而提升基础代谢水平。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减肥,以及维持正常体重。

(3)体育锻炼还有减少或抑制脂肪合成的效果。在一餐高脂肪饮食之后,如果及时参加运动,就可以减少脂肪的生成。

为什么我们父母那代人不健身,却普遍较瘦?

“我们父母那代人普通较瘦”,换一种说法,在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普遍偏瘦。又是什么原因呢?

从进食量上来说,当时还有不少中国人面临吃不饱饭的问题,即热量摄入不足。同时,还要从事各种日常生产活动。当时购物、出行等,远不如今天方便 ,基本都是靠人走,身体的日常活动量会更高。这些都有利于形成“热量赤字”。

从饮食结构来说,当时的中国人以蔬果、主食(碳水)为主,肉食的比例较低。而且主食中,又有较多的粗粮。有点年龄的朋友一定知道,当时的中国还在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和配给制,每个人每个月口粮是多少,都是有“定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热量摄入可能不足(食物定量、配给)、膳食纤维摄入较多(蔬菜摄入较多、饱腹感强、减少肠道对油脂的吸收)、粗粮(升糖指数GI值低)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减肥的因素。

所以,就算那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像今天这么热衷于健身,仍旧是一个肥胖率较低的国家。

不过,当时那种“热量赤字”或有利于“减肥”的客观情况,和今天人们主动“造热量赤字”、拼命减肥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谁也不愿意回到以前的穷日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