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秋不如一麦忙”。晋南大地素有“河东粮仓”美誉,芒种时节正值火热麦收季,俯瞰丰收田野,麦浪滚滚地流金,机声隆隆人欢笑,宛如一幅锦绣灿烂的美丽图画。然而,在垣曲黄河库区,由于山区地形的原因,机械化收割无法开展,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人工收割方式,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特别是有一种古老的传统夏收农具——掠子,至今仍在麦收中沿袭使用。层层梯田间,穿行在田垄中的“掠子”手,如同在金色大地上演奏着悠扬的丰收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掠子,是河南、山西山区收麦的一种特色工具,也叫麦钐、麦绰笼,由竹编网包笼、刀片、拉绳和手把组成,看起来像个大簸箕。簸箕前口儿是用硬杂木做成“L”形的拐把,拐把前端向上弯起有二尺长当抓手柄,用细竹子做成的U形架子安装在这根L形握把上,中间是用细竹条编成的巨大的簸箕网兜,巧妙地安装在这个“掠儿”的骨架上面,非常漂亮;簸箕网兜前宽后窄呈”U”形,L形握把前沿儿底部靠左端辖着一片二尺多长的、二寸来宽的锋利刀片;一根绳子两端分别系在握把与U形骨架底部的中间,呈“V”形结于一个特制手把上,手把带动绳子,以便甩起来后掌握“掠子”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程大爷说,当年的他,不仅会使掠子,还是制作掠子的好手,只是,近几年,再无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大爷开起自己的“蹦蹦车”拉着自己心爱的“掠子”,不一会就到地里,老伴张文花也跟着去帮忙。程大爷的几垄麦地都在山坡上,他把车停好,扛着“掠子”就到了麦地里,摆顺“掠子”的竹笼、手柄和拉绳,就开始“掠”麦。只见他右手执柄,左手拉绳,右腿前弓,左腿微曲,执柄的右手掌握“掠子”运行的角度和方向,拉竹笼的左手使用巧力牵引“掠子”运行,“掠子”呈圆弧形轻轻滑过,对着麦根处挥舞发力,仿佛轻风拂过,沙沙作响处身前尺余宽的一圈麦子便“应声倒地”,一束束籽粒饱满的麦子随即跌落在麦笼之中。就这样“掠”了三两下后,掠兜中便装满了整整齐齐的一兜麦子,程大爷将“掠儿”顺势一扬,这满满一兜麦子便沿着麦笼边缘泻落到麦堆上。程大爷掠麦子的动作犹如仙鹤起舞,往来自如,此起彼伏,宛若麦田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到10分钟,一片20米长、近10米宽的麦子便齐刷刷躺下了。

“现在村里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会了,而且确实用上机器也不需要了,这玩意儿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程大爷说,他这一批老人,已经成为晋南大地上最后的“掠子”手了。程大爷所在的关庙村,全村1500多口人,13个居民组,三十个自然庄,以前家家户户都有“掠子”,是当年麦收的主要农具,前些年,村里还有青壮年组成 “麦客”服务队,背着“掠子”在山区收割小麦,很受欢迎。农业机械化逐步实施后,这种传统农具日渐减少,但对于山坡地,收割机派不上用场,还要靠“掠子”来收割。近几年,就连山区的麦田里也修了能行驶小型农用车的机耕路,传统农具中的“香饽饽”,曾经被奉为“割麦神器”的“掠子”再也没有人用了。像程大爷这样的老人,每年拿出来“掠子”象征性地试试身手,也是为了找找感觉,留住记忆了。

专辑

影子之美 自游之旅

图文原创

初心无极。

摄影就是智慧的修行,

是清晰地观照世界,

是真挚地表达情感,

是由衷地懂得感激,

是深切地体味幸福!

搜索 yingzizhimei 微信公众号 关注!

QQ:406902551 微信号:yingzi299348

欢迎各位朋友阅读、转载、分享。

原创图文作品,作者拥有全部著作权。

微信平台、网络平台、纸媒等媒体使用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