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爸爸,明天父亲节了……”女儿心中的惦念让我特别高兴,刚刚给妈妈操办了生日,大搞抽奖派对,现在又来照顾我了。

她要不说,我还真不记得这个日子。赶紧给我的老爸网上订啤酒,母亲节送花,父亲节一般都来点儿实惠的。还不知道我的女儿会给我准备什么礼物。

对我而言,有两件事永远没把握:一是健康,一是做个好父亲。健康是警钟,自己敲,别人敲,没完没了;而做个好父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论述题,靠儿女打分?还是社会认同的价值观衡量?莫衷一是。

我和爱人是好朋友,无话不谈,心有灵犀。对女儿,我也在试图这样去接近她。

与其说是接近孩子,还不如说是接近我自己。女儿的奇谋巧思是我的活跃、勇敢,女儿的躲躲藏藏是我的虚荣、胆怯。

因此,接近她的第一步便是自我救赎,放下对自己的厌烦、不屑、失望、无可奈何。否则,对自我的否定最终会殃及女儿的身心健康。

接纳自己,也在为接纳孩子腾出空间。

著名灵修大师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中说,“爱情最伟大的催化剂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侣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形式去改变他或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待女儿也差不多,接受她的一切,不去指责或怨恨,与她一起成长。

在我的脑海中,父母似乎永远都是中老年,我完全不记得他们年轻时是什么样子。而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我却总觉得自己还是孩子。

其实,我只是比女儿多识几个字,多遭遇些挫败和无奈。我曾经是“学霸”、毕业于211名校、留学海归、做过高级管理,但我丝毫没有“海淀爸妈”在育儿方面的心高气傲、志存高远、殚精竭虑。

与此同时,我对外在社会认同赋予男人、父亲的所谓“事业追求”已经开始不以为然。一方面是能力不够,确实到不了那样的轰轰烈烈、如日中天;另一方面我渐渐觉得屈从于外在的威压最终会剥夺内心的自由。

都说“为了孩子好”、“孩子幸福就行”,而实际上,不知道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中刻意复制那些人上人的目标是否真能安抚孩子的心灵?

其实,说到底,当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核心目的还是让孩子别饿着(有个饭碗),至于其他方面,似乎也顾不上。

我倒觉得,孩子(其实是全人类)最需要精神的富足和安宁,而营造这种氛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指不上,唯有家庭教育。

父母还是不要充当影子教师或社会权威,而应该是孩子的朋友,与他们同甘共苦、心心相印。

如果父亲能这样做再好不过,当前大多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位对孩子来说可能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缺失。

严父慈母的教育模式似乎有些过于传统,不太适合00后、10后的孩子们,而平等的家庭关系则是做个好父亲面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