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1年第五十二期(总第525期)

偶然看到微信群中有人转发复旦大学官网的一篇文章《求仁得仁,永珍安息》,粗读之后继而精读,觉得其中有一些语文表达的问题值得说一说。

特别说明,本文仅从语文角度对这篇文章做一些解析,无涉对具体事实或者情感态度的评价。所以,请诸位留言讨论过程中也勿歪楼,只关注语言表达的问题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不长,录如下:

永珍遇害十日,校方有此说明,以正视听。当初事发突然,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而死者已矣,凶手在警,亦无从问得事实也。然谣言疾起,毁谤日滋,长篇大论,有如宿构,其势汹汹,席卷全网。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实赖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围人心目中屹立不倒。君子之泽,三世不斩,区区十日,又何足道。仁者不寿,吾侪所恸,求仁得仁,永珍安息!

【原文】

永珍遇害十日,校方有此说明,以正视听。

【分析】

查证了一下,“此说明”当是指6月17号复旦大学官网上的《关于王永珍遇害案件的几点情况说明》。这是交代本文的一个写作背景。“此说明”的倒数第二段如是表述:“目前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检察机关也已介入,学校尊重司法程序,与案件相关情况,以警方权威结论为准。”

【原文】

当初事发突然,行凶之时并无目击者,而死者已矣,凶手在警,亦无从问得事实也。

【分析】

杜甫的《石壕吏》中有“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诗句,不过这个诗句中是老妪说她的儿子战死沙场。白居易的《感逝寄远》诗中有“逝者不复见,悲哉长已矣”之句。从作者身份以及行文来看,此处似乎用“逝者已矣”而不是“死者已矣”更为合适一些。

此句中的“无从问得事实”与上一句中的“此说明”中的文字有一定矛盾。警方结论尚未做出,所以“无从问得事实”这个表达可能本身就不是事实。

【原文】

然谣言疾起,毁谤日滋,长篇大论,有如宿构,其势汹汹,席卷全网。

【分析】

“谣言疾起,毁谤日滋”,有强烈的情感表达,然与上一句中的“无从问得事实”亦形成强烈的冲突。既然无从“问得事实”,如何判断是谣言,是毁谤呢?这个在行文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把“无从问得事实”这一分句去掉,似乎前后文在逻辑上更融洽一些。

【原文】

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

【分析】

“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此句承接上一句的“谣言疾起,毁谤日滋……其势汹汹,席卷全网”而来。说复旦师生不为“谣言毁谤”所惑。然该句与“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的逻辑关系让人不明所以。

看不懂这个“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的主语是谁,如果说是“复旦师生”,就与“可以罔顾事实?”冲突,如果是校外人士,则与“爱校心切”不搭界。

【原文】

实赖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围人心目中屹立不倒。

【分析】

如果去掉前面的“此岂爱校心切,可以罔顾事实”,这一句直接接在“唯复旦师生,不为所动”后面,从行文逻辑上更为紧密。

【原文】

君子之泽,三世不斩,区区十日,又何足道。

【分析】

“君子之泽”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当然,也有类似于“君子之泽,三世而斩”的表达,出自《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无论是“五世而斩”还是“三世而斩”的表达,大意都与“富不过三代”类似。唯独没有“君子之泽,三世不斩”的说法。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典故,也不是不可以反其意而用之。

不过,这后面的“区区十日,又何足道”与“君子之泽,三世不斩”的关系是什么,又让人看不太明白。是说君子的遗风,三世都不会断绝,所以“区区十日”,不值一道,因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还是说君子的遗风,十天之内根本说不完呢?

【原文】

仁者不寿,吾侪所恸,求仁得仁,永珍安息!

【分析】

《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应该是“仁者寿”的出处。“仁者不寿”又是一个反用典故。“仁者不寿”违反常识和期待,所以“吾侪所恸”。

《论语·述而》中孔子在评价伯夷叔齐时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是“求仁得仁”的出处,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常用来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用在这里,给人感觉怪怪的,是逝者自己要这样求仁,于是得仁,还是作者认为这样算是求仁得仁呢?

而且,“求仁得仁”在近年来,有向原语义相反方向引申的趋势。甚至有“NO ZUO NO DIE”的意思。比如,当年陈水扁被收押,他自己的声明中说是“求仁得仁,甘之如饴”,那是他自己用了“求仁得仁”的本义,而星云大师评价陈水扁“求仁得仁”则有强烈的反讽意味了。

所以,这个“求仁得仁”放在这个地方,从表达上来说,虽然不能说完全不正确,但却让人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对文本解读,难免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偏颇或疏漏,欢迎各位拍砖。

认真对待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位语言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