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每年有大批的高材生赴美留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理工科方面深造,并且很多人最终学成之后留在美国,因此在美国科学界,亚裔的科学家占据半数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之中,华人科学家又超过了半数,根据统计全美国12万科学家之中,华人就占了3万人,在美国硅谷从事半导体的华人就达到25万人,可以说,在美国的科技业,华人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

比如,在应用材料、英特尔、AMD、高通乃至谷歌等一大批美国著名企业当中,不少研发人员是华人,很多人都有中国出生和成长背景,他们在半导体、5G、AI等科技领域贡献了大量的专利和研发。

可能有些人会对此感到纳闷: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到中国来,从事科研和发明工作?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主要还是跟产业环境有关,就拿半导体而言,我国的半导体兴起也就最近10年,2010年之前可以说是相当落后,对于这些华人学者而言,背靠美国大企业成长和历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这些华人当中,很多人过去都有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学习经历。换句话来说,我国名牌大学毕业生留学美国,毕业之后从事科研的为数众多,但是毕业后留在国内的,一门心思做研发的人却为数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华为鸿蒙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鸿蒙菁英班”,并且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学生,多数都选择进入华为公司实习。

而华为内部,却很少见到清华北大毕业生的身影,有媒体曾问过任正非为何不录取清华北大学子,任正非无奈的表示:不是不录取清华北大学子,是清华北大毕业生根本不愿意来!

那么清华北大生,为什么在国内外,对科研的态度大相径庭呢?

因为在国内做科研,工作内容比较枯燥,获得成就相对比较难,从事科研工作的工资也不会太高,不如做公务员那么体面,或者是从事金融行业实现高收入。

而在美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就不同了,一方面是,美国科研氛围较为轻松,另一方面美国薪资较高,这就导致许多清华北大理工科毕业的学子,去美国深造之后,不愿意留在国内就业。

美国半导体产业近20多年来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1997年美国的半导体公司的销售额规模只有709亿美元,2020年则达到了2080亿美元(约合1.3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销售规模的47%,可以说这背后华人科学家的力量功不可没。最为典型的,比如英伟达和AMD,二者的老板均是华人。

早前,中微半导体掌门人尹志尧就曾表示,以前在英特尔就职的时候,许多技术人员都是中国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共有6位专家是华人,包括为ASML生产EUV光刻机、提出3nm等三极管解决方案的,都是华人专家。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科技产业的大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就光从半导体产业而言,人才的缺口就高达30万人,面对这一状况,我国不得不开出巨额的薪资,从台湾省、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地区引进人才。

因此,今年4月份清华大学特地创办了集成电路学院,试图参与解决国内芯片人才短缺问题。这一举动引起网友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清华北大毕业在硅谷工作的几十万学子,选择回国效力,压根不会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实际上引进国外的华人人才是一方面,核心还是在于如何筑巢引凤,如何从学界打造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只有这样中国的整个科学界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生的人才,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两年来,全国各省市正在加速实施落地《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积极推进在中央高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如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已成立相关产融创新平台,江苏省甚至新建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专门为半导体企业定向培育专业人才。

一些高等院校也将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规划为专项学科,甚至设立专门的学院,尤其是浙江、江苏、广东的部署非常积极。

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领域一次全新大胆的尝试,通过提前为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实现产业和知识融合,让学生尽快接触产业链,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半导体人才。

最近,号称“中国首善”的曹德旺,更是表示要捐出100亿,支持国家建立科技大学,专门用于培养高科技稀缺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半导体领域人才缺口已经高达30多万,目前国家也对此引起重视,将集成电路上调为一级学科,而各大高校也积极开设相关专业,包括各大企业和企业家也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倾尽举国之力下,中国人才缺口问题终将解决。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科技野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