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王必成中将回老家。家乡的县委书记亲自接待并全程陪同。当县委书记提出,把王必成家的老房子还有祖坟都重新维修一下时,王必成连忙摇头说,不要把钱花在这上面。

经过实地调查了解,王必成连续两次给省委书记写信,为家乡人民要了两件宝贝,是什么宝贝呢?那可都是源头活水。

我不符合当兵的条件,那让地主老财的儿子去当红军?

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乘马岗人,这个乘马岗可了不得,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乡,大将王树声,上将陈再道、王宏坤,中将周希汉、张才千,鲍先志,还有王必成等等,都出自乘马岗。

甚至于许世友和郑维山的家乡,原本也是属于乘马岗,后来都划给了河南新县。王必成的身世非常凄苦,他6岁那年,父亲不幸病逝,母亲带着王必成还有未出生的妹妹,跟着大伯父一起生活。

1926年,年仅14岁的王必成参加了六乡农民协会童子团,第二年,王必成参加了义勇队。当时义勇队的队长是许世友。黄麻起义爆发,许世友率领义勇队,猛攻黄安县城,王必成则驻守麻城北边界,防止敌匪进攻。也就是说,许世友主攻,王必成是打援的。

黄麻起义一举成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担任了南京军区司令员,王必成担任了副司令员。许世友在个人的回忆录中写道,当年义勇队的很多同志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还在部队工作的,只有我和必成同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年,已经17岁的王必成要去参加红军,回家同母亲商量,母亲不同意,王必成的伯父已经年纪大了,妹妹还小,他是家中的唯一顶梁柱,如果他走了,这个家靠谁来支撑啊。

可是,王必成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认定了只有参加革命,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不打败那些地主老财,我们穷人怎地安身?母亲说不过他,王必成毅然离开了家门。

没想到的是,乡苏维埃主席不同意。王必成要去参加红军,需要乡苏维埃主席开介绍信,乡苏维埃主席说道,

成伢,你们家两房共一子,不符合当兵的条件呀!

王必成急了,反问道,

我不符合当兵的条件,难道让地主老财的儿子去当红军,你这个乡苏维埃主席是怎么当的?

乡苏维埃主席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给王必成开了介绍信。王必成从此离开家门,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此后,经历枪林弹雨,大难不死,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中将。

1979年,67岁的王必成回老家,眼里溢出了泪水

新中国成立后,王必成担任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1979年,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这一年,自卫反击战打响,67岁高龄的王必成特意去河南看望了刚从前线下来的作战部队,然后顺便回到了麻城老家。

当时的麻城县委书记叫王双喜,全程陪同王必成将军。正值金秋时节,大别山区风景如画。可是,敏锐的王必成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建国几十年了,老区人民的生活依然还是很贫困。

进入家乡,一位随行的同志问王必成:

司令员,哪里是你家?先去看看吧。

王必成听了却并没有回答,他把手一挥,说道,

走,去看看乡亲们。

他从村头的第一家农户开始,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王必成非常关切地问乡亲们,家里有没有饭吃,孩子上学了没有,冬天不再挨冻了吧,等等。乡亲们都一一作答。村支部书记告诉王必成,

咱村山多田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推行,所以群众的生活还是比较贫困的。

王必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王双喜看到,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眼角竟然溢出了泪水。看完全村的家家户户,一一走访慰问完乡亲们,王必成最后才回到自己家中,他的家中只有一个妹妹了,大伯父和母亲早已经去世。

村里的老人们都非常感动,成伢子,离家几十年,如今官当得那么大,回来还记得我们大家,真是难得!乡亲们说得对,王必成不是那种忘本的人,他非常惦念自己家乡的群众。

县委书记提出,把王必成的房屋祖坟都维修一下,王必成摇摇头

来到自己的家,那是一栋已经十分破旧的矮房子,用土砌的,王必成只是随便看了一眼,然后就去祭扫父母的坟墓,坟墓上也没有碑文,只是两个小土包而已。

祭扫完之后,一路随行的县委书记王双喜,向王必成提出,把他家的老房子,还有父母的坟墓,都重新维修一下,毕竟王必成现在可是大军区司令员,开国中将,不能太寒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王必成将军故居)

中国的传统也讲究,人出了名,就修家谱,修祖坟,修房子,这是光宗耀祖,光大门楣。可是王必成是新中国的共产党干部,不兴这一套。他摇了摇头,态度十分坚决地说,

没有必要,不要把钱浪费在这上面,不要浪费群众的工。

王必成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一种浪费,完全没有必要。老将军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县委书记也只好作罢,他深深被王必成那毫不为己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王必成给省委书记写信,要了一个宝贝

王必成是大别山走出的开国将军,虽然离家几十年,他却始终惦念着家乡的老百姓。在村里吃了一顿便饭,王必成便现场召开了乡亲座谈会,了解大家的疾苦和需求,一枝一叶总关情。

然后,王必成又参观了当年酝酿黄麻起义的乘马会馆,他就是从那里走上革命道路的。王必成很有感触地说,

当年和我一起参加革命的小伙伴们,都已经牺牲了,只剩下我一个幸存者。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永远也不要忘记他们。

忙了一天,王必成没有休息,他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情况,特地来到乘马岗中学,看望学校的师生们。

王必成没有坐着听汇报,而是亲自走遍了全校教师的宿舍和办公室,仔细询问每一个房间有多大,采光如何等等。在和校长交谈的时候,王必成语重心长地说,

山区文化落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培养革命接班人。

然后,王必成问一路陪同的县委书记王双喜,

全县的小孩入学率是多少?

王双喜如实回答说,

只有80%。

王必成又问,

现在麻城有没有大学生?

王双喜回答说,

目前还没有一位大学生,只有四个中专生。

(1944 江渭清 吴仲超 王必成)

最困难的是,乘马岗乡没有高中,孩子们要到25公里以外的万义读高中。很多家庭可能就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了。这怎么行?王必成的心情非常沉重,他记下了这件事情。

最后,王必成主动提出要和乘马岗中学的师生们照一张合影,他再三勉励教师们,

一定要安心在山区任教,把山区的教育办好。

王必成还叮嘱王双喜,

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在这方面花点钱是值得的,要让山区的孩子们都能有学上,要想办法办一所高中,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大学生。

返回武汉后,王必成给省委书记和省长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给革命老区乘马岗乡办一所高中。当时的省委书记是陈丕显,王必成当年在华东战场的老战友,他们都是粟裕的属下,所不同的陈丕显是做政治工作的,王必成是战将。

王必成的信是非常管用的。第二年,这个事情就落实了,乘马岗高中开办了,也就是后来的麻城六中。这可是戎马一生的老将军王必成送给家乡人民的一个大宝贝啊。

乘马岗学子们没有辜负王必成的期望,自这所高中开办以来,向国家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乘马岗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终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乘马岗人民感谢王必成将军。

王必成最后一次回老家,又找省委书记要了一个宝贝

1979年,麻城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又赶上黄麻起义53周年,为了参加这一典礼,王必成第二次回到了家乡。县委书记王双喜还是全程接待陪同。王必成叮嘱王双喜:

麻城还很落后,你们不要把钱花在接待领导上,生活安排一定要从简。即便是中央首长来了,他们也不会计较这些。纪念碑落成了,请一些老同志来,主要是政治意义,进行传统教育。

王必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整个典礼期间,他不要人迎接,也不要人送别,他没有去看望亲友,而是到部队,到工厂,到学校看望大家,他最关心的还是老区群众的生活。

1980年,王必成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老将军已经68岁了,体力大不如前。行前,他第三次回到麻城老家。王必成说,

这次我回来,是向县委的同志辞行的,今后回来的机会怕是不多了,也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王必成召开县委同志座谈会,他再三嘱托大家,麻城还很落后,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贫困,一定要让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麻城山多,要大力发展林业,发展多种经济,要兴修水利,绿化荒山,发展我们自己的工业,打好脱贫攻坚战。

后来,王必成又给省委书记陈丕显写了一封信,建议将省管的麻城棉纺厂下放给麻城人民,以便作为县办工业的支柱,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让革命老区早日脱贫致富。

王必成的信还是很管用的,很快,他的建议就变成了现实。王必成又送给家乡人民一个大宝贝。麻城棉纺厂很快成为麻城的工业支柱之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每当麻城人民谈起这些,都不会忘记王必成将军对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王必成三次回老家,当时的县委书记王双喜都全程陪同。1986年,王双喜出差路过南京,专程去看望了王必成将军。

王必成一见面就问道,

现在家乡形势怎么样?农业上是否有所突破?农民生活好一些吗?

王双喜一一作答,王必成又问,

现在乘马岗的老百姓是点油灯,还是用电灯?

王双喜回答说,

是电灯,生活已经有所改善了。

听完这些,王必成将军脸上露出了笑容。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并没有只听汇报,事后,王必成特意派秘书回乘马岗去实地调查。

3年后,王必成将军逝世。在他临终之前,始终关心家乡的父老乡亲,惦记着他们过得好不好。百战名将的一片赤子之心,直到今天仍然让人非常感动。

本文参考《虎将王必成》《王必成中将》等书籍,喜欢的读者朋友们,欢迎点击关注或留下宝贵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