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一位女孩,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是一到上课就腹泻,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后来心理咨询师深入了解,发现女孩“上课时腹泻”的根源,在于女孩生病前后,她妈妈的不同态度。尤其是女孩生病之后,平时不能做的事,妈妈都会答应。这是心理咨询师胡慎之,曾经经手的一个案例。女孩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属于“疾病获益”。

什么是“疾病获益”?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中的定义:

如果我们生病后能获得一些益处,我们很可能为了得到益处而生病。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父亲,胡慎之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因素。阅读《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既有为人父亲的温暖,也有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里分享,孩子如果出现“疾病获益”,大体上有4种内容想表达,总结起来,可以从三个角度去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已的压力回避

孩子也会有压力?有,很大程度上,压力还来源于家长。曾经有皮肤科的医生,接诊了一名小学2年级的学生,孩子掉头发掉到秃头。查了一圈,最后孩子才承认头发是自己拔的,因为压力太大。虽然拔头发的时候很痛,但拔完头发后,心中的压力缓减很多。而这个孩子的压力,来自父母对她学习上的高要求与高标准。

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里分享了,他经手的一个因为压力而生病的案例:一位正读高三的女孩,一学习就犯晕,去医院检查,查不出什么。探究背后的根源,依然是父母的压力。女孩要是没考好,反而会主动和父母道歉。这样的孩子,心思重,压力大。虽然女孩的父母觉得自己没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可是梳理一通,会发觉孩子的压力,依然来源于父母。

如果想了解更多孩子因为压力大,会出现怎样的身体状况,有空可以看看罗大伦老师新出的书,《压力大的孩子毛病多:让孩子情绪好,身体好,习惯好》,在那本书里会看到很多孩子因为压力,而身体出现状况的例子。

孩子的疾病,如果是因为压力导致的,那么这份压力,很大可能来自于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细心一些,或许会发现端倪。

被忽视后的呐喊

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 3~7岁》里,提到孩子“疾病获益”的原因,其中一个是“被忽视后的呐喊”,另一个则是为了“获得同情”。这两种类型,个人将其归为一类,都是因为父母的忽视。而且,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在多子女家庭。

胡慎之小时候,父母偏爱弟弟,他是在一次生病后,才体会到妈妈的偏爱。从此,他自己也没意识到,总会莫名其妙地生病。因为生病,可以得到妈妈的特殊关爱。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分享过一个两兄弟的家庭,哥哥同样是被父母忽视的那一个。一次,哥哥遭遇车祸,因祸得福,得到了父母难得的关爱。之后,哥哥的腿疾却一直都好不了,成了父母心中的疼痛。因为反复的腿疾,父母对哥哥的关注,也就能长期保持。

这两个不同的案例,相似的经历,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爱。而“获得同情”,也是如此,更多发生在“姐姐”的组合中。因为“姐姐”会承担更多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无形中背上了“照顾者”的身份。然而,这样的被动身份转换,会压抑“姐姐”作为孩子的天性。哪怕是想要玩耍,也会先考虑照顾好弟弟妹妹的“责任”。到最后,“姐姐们”只能通过“生病”,而得到父母真正的关注。

关于这一点,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在她的《家有幼儿》里也有论述。多子女家庭中,“姐弟”的家庭模式,是最容易让姐姐成为“牺牲者”的组合。想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大人们保持敏感,做更多的努力。

孩子长期被忽视,除了生病,还会怎样?张德芬在《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中,有分享一个观点,如果孩子长期被忽视,会造成“被剥夺创伤”。而这种感受,引申出“受害者”的想法,进而影响为人处世的方式与遭遇。

既然有了多子女,既然看过那样多的案例,那就从你我开始,尽量避免孩子因为被忽视而呐喊的情况。

家庭关系的缓和剂

儿童成长的家庭氛围就如同他们呼吸的空气,这一氛围会进入他们的身体,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将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儿童恐惧心理学》

孩子的疾病,成了家庭关系的缓和剂。如果为人父母,了解到这点,或许心中会很难过。

夫妻关系恶劣,吵架是日常,然而孩子一旦生病,夫妻关系反而会变得好了。因为大人们没空吵架,关注点转到了孩子身上。无形中为了缓和家庭关系,孩子开始不停地生病。在很多心理咨询师的书中,都有分享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获得“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杰出贡献奖”的李维榕,写过一篇《夹在父母中的女儿》的文章。那篇文中的女儿,虽然已经3、40岁,但所有的事都由她的母亲打点。事实上,那女儿真的就那么弱吗?并不是,她与李维榕交谈时,能做到中英文流利,也有自己的见解。可是一和父母对话,就成了6岁女孩的模样。在咨询的过程中,母亲哭,她也哭,父亲要是被母亲数落地落了下风,女儿还会站在父亲这边。

经过一番梳理,才发现已经成人的女儿,变成这样,是因为要满足父母之间不同的精神需求。女儿只有变得对父母依赖,才能让父母充满怨气的婚姻继续。

生病的孩子,是家庭关键中夫妻关系的缓和剂,在很多的书籍中,都会看到这样的影子。看疾病,其实更是看人,就像李维榕说的:这世上其实绝少有个人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与人有关。而这人,对孩子而言,又离不开“父母”。

为人父母的我们,怎么舍得让孩子,成为我们婚姻关系的缓和剂?

和“疾病获益”说再见

如果孩子的疾病,经常查不出什么原因。或许就像胡慎之在《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中说的那样: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去探寻背后的原因。

想要破除“疾病获益”,需要大人们修炼自己的觉察力。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一方,总是会莫名其妙地生病,家长需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另外,在孩子生病前后的态度,家长要保持一致。不会因为孩子生病,而答应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万万要记得,分清孩子的事、大人的事。别让孩子背上大人之间的恩怨,那样,对孩子不公平,也实在难为了孩子。

我是@弥小木,爱阅读。欢迎关注,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