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编辑部 来源:教育(ID:edu618)

最近最帅的三个中国男人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科幻大片里看到的一幕,在现实中上演,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了自己的空间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方画面传来,亿万国人激动、兴奋、自豪。

昨天新闻中,第一次上太空的汤洪波,座位靠窗,不时望向窗外,还好奇地用笔体验失重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说,可爱的航天员像极了第一次出远门的我们。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摇篮里,历史会铭记这一刻:

在这一天,中国人出发,去了太空的新家。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航天,我们听到最多的字眼是:“成功”、“顺利”、“平安”、“正常”,

看到最多的画面是航天员脸上的坚毅、平和、微笑、淡定,

其实你不知道更多的,是这群把“科幻变成现实”的人身上,更加真实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6秒生死考验!太空中惊魂一幕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员第一人,

18年了,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这一幕。

火箭发射成功后,人们紧张地盯着指挥大厅里的屏幕,那上面正传回杨利伟在飞船里的画面。

上一刻杨利伟还向地面人员挥手示意平安,下一刻传输画面卡住了,画面中的杨利伟一动不动,连眼睛都不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情况?出意外了?所有的人心立刻揪起来。

观众在欢呼的时候,不知道此刻舱内的杨利伟正在经历生死考验。

原来火箭遇到了一股非常恐怖的能量波。恐怖到什么程度呢?

有人说类似于一辆卡车过桥时,一旦发生共振,所产生的能量波能直接把大桥振毁。

在自传《天地九重》中,杨利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要承受不住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共振持续了26秒,地面的工作人员空前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整流罩打开,外面刺眼的光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杨利伟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这时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喜极而泣:“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公,我要回不来,

再找个会做饭的妻子”

航天员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经历的却是生死考验,

没有人知道,在航天员出征时,他们家人的心情有多复杂。

刘洋,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2012年,她执行了神舟九号载人航天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火箭准确送入初始轨道时,家中电视机前的母亲起身离开电视机,卧倒在床上直擦眼泪。

点火倒计时开始,一直盯着屏幕比划的母亲突然紧张起来,丈夫紧握着她的手,弟弟抱住她有点发抖的肩膀。

点火开始,母亲却闭上了眼睛,一手握拳掩住鼻子,想看又不敢看。

刘洋执行任务后,曾多次被人提到:“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会回不来?”

刘洋说:“其实,每一个航天员在执行任务之前,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刘洋执行任务之前,曾跟丈夫交待过,如果自己回不来,要答应她两件事:

第一:帮我照顾好我的父母;第二,找一个会做饭的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里全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对家人的抱歉和愧疚。

航天员不过是我们普普通通人中的一个,他们是女儿、儿子,是妻子、丈夫,是爸爸、妈妈。

每一次执行任务,除了国对他们的期待,也有家对他们的牵挂。

去发射场前,杨利伟对妻子张玉梅说:“我教你调调电子闹钟吧。”

妻子说:“我不学,等你平安归来,你自己调。”

也只有他们的家人和战友,才真正懂得“平安归来”这四个字的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次出征,

没有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太空和天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

成为一名航天员,要经历极为残酷的“魔鬼训练”,

那是一种对人类生理、心理与意志的极限挑战。

每次选拔出征的航天员,都是重新洗牌,从0开始。

这一次,57岁的聂海胜,第三次执行航天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网友忍不住感慨:“神舟六号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我都从初中生熬到上班族了,聂海胜还能再次上天,想想真的感动。”

没有人知道,聂海胜三次执行航天任务,这15年,他经历了什么?

但可以肯定,那是15年如一日的“苦练”。

航天员每天要进行8个G的加速度训练,相当于有8个自己压在自己身上。

在NASA曾做过11年宇航员的汤姆·琼斯曾经把这种感觉形容为“一只大猩猩坐在你的胸口”。强大的加速力会让人的呼吸都变得困难,有的人会缺氧,想吐,眼前发黑,甚至昏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承受不住,航天员手里会拿着一个报警器,把报警器按下,实验马上就会终止。

但从1998年成立航天员大队以来,23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把这个报警器按下过。

类似的训练还很多,比如抗眩晕训练,每分钟24圈飞速旋转,一次15分钟,一个周期连续5天,很多人几天都吃不下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适应在狭小的空间里高负荷工作,还要进行剥夺睡眠训练,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连续工作72个小时,不允许睡觉。

57岁的聂海胜,是我国飞向太空的最年长的航天员,能再次代表国家出征,是一份精神、一份担当,更是满腔的热血和赤胆忠心。

早在神六发射之前,他去看脑出血瘫痪在床上的母亲,当时母亲已经不会说话,他的弟弟说了一句话:

“哥,你放心地去飞吧,我们两个人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说今天中国的孩子很幸福?

第二次执行航天任务的刘伯明,在2018年中国航天日,被小学生问到:

“有没有想过飞行失败的话,会牺牲?”

刘伯明沉思了片刻,回答说:

“参加航天员选拔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高危职业。

如果把宇宙比作一片海,每个星球就像一片岛屿,如果现在没有占领这个岛屿,等到若干年以后再去发展,就会失去先机。

在国家和民族面前,个人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明上学的时候,常常连作业本都买不起,老师每次都说没事,老师给你买。

聂海胜上学时家里穷,连学费都凑不齐,只能把抓到的一只野兔子当做“学费”,交到了老师手里。

他们曾经都是普普通通中国人的一员,而今,他们代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出征,选择在浩瀚的太空,守卫祖国,为了下一代,为了祖国的将来……

中国的孩子很幸运,也很幸福。

他们有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太空中亲自授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失重下的水球是啥样?陀螺在太空中如何旋转……

全国6000万名师生同步收看电视直播,让全国青少年大开眼界,有了太空视野。

他们更有父辈们砥砺前行,细数中国航天这些年的成就,忍不住激情澎湃。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飞天,成为全世界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神舟七号”带三名航天员飞天,翟志刚顺利完成首次出舱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2017年,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飞行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时代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空间站。

即将于2022年正式建成的“天宫”空间站,已经接收到27个国家的入驻申请,

这将是“国际空间站”以外,太空中第二个空间站,也是全球唯一一个由一个国家独立建造运行的空间站。

那是地球人在外太空的家,更是中国人无与伦比的骄傲,

我们的孩子可以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瞭望更深远的太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和我的祖国》中,有一个感动了无数人,却非常朴素平凡的故事。

张译与恋人在公交车里相遇,却不敢相认,

他默默为祖国的研究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最后,那位等待自己的姑娘都没能够亲耳听到一句我喜欢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译的原型没有具体人物,但是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默默无闻为中国的尖端科研工作无私奉献的工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缩影。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一次演讲中哽咽: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座烈士陵园,六百多位烈士,默默地躺在这个地方,

他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四岁,最小的只有十七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十年中国航天的发展,付出的不仅仅汗水,而是生命。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航天员出征前,都要先去祭奠英烈,不管是哪里来的车辆,路过烈士陵园的时候,都会鸣笛。

《流浪地球》的作者,科幻作家刘慈欣说:“在我们写科幻的人心里,航天员拥有不一样的分量。我是写科幻的,他们是把科幻变成现实的人。

中国的航天事业,几代人前赴后继,有太多的无名英雄。

向我们的航天英雄们致敬!!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致敬!!

希望三位航天员3个月后顺利完成工作,平安回家!!!

-END-

作者:教育编辑部蜜蜂。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