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朵妈。每周六我都会在《朵妈三分钟》这个栏目,为大家解答关于娃心理方面的小问题。

大家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留言告诉我,点赞最高的留言,我会优先写出来哦。

孩子做一件事很投入、很专注,这应该是大多数家长都感到高兴的一件事,毕竟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能够沉下心来做一件事还是很难得的。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个词叫做“过犹不及”,孩子的专注力强是好事,但这个“强”的程度一旦超过了界限,变成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再不管现实里其他的事了,其影响就开始变得复杂了。

明明跟孩子约好了时间,只玩一个小时的玩具就要去做别的事,结果到了点,孩子怎么都喊不动,转头还要气鼓鼓对你说一句“我还没玩好。”

碰上这样的情况,你打断他,又怕破坏他的“专注力发展”,不打断嘛,现实不允许还耽误事儿,让人好是左右为难。

而且如果孩子只是沉迷正向、健康的活动也就算了,要知道很多时候最让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往往是各种精心设计过的手机游戏或电视节目,孩子一旦沉浸在这些娱乐性过强的活动中,不仅对专注力的提升没有帮助,更会影响视力与自控力的培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明白一个事实:孩子沉迷一件事并不等于孩子专注力强。

在2—7岁这个年龄段,是孩子心理认知发展、形成基础世界观的时间,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想要探索的欲望强烈。

他们活在当下,并且会将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放在首位,去尝试新鲜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对某个玩具、游戏或者是活动产生强烈兴趣,然后给家长一种错觉:我的孩子能沉迷一件事,就是单纯因为专注力很强。

这其中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有可能是这件事或东西本身更吸引孩子,才会让孩子将注意力长期放在上面。

例如我们都知道对孩子来说,优秀的亲子游戏以及儿童玩具,在设计理念上遵循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就会更吸引孩子一些;但如果是另一些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普通事物,对孩子的吸引力就没这么强了。

所以不要因为孩子偶尔会沉迷于某样玩具或某项活动,就单一地认定孩子只是专注力强,而忽略可能存在的问题。

但如果孩子是真的专注力很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沉迷其中,是不是就没关系了?

这其中也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某个行为符合我们的“功利预期”就无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孩子确实专注力强,在一些家长认为“正向”的事情上十分沉迷,我们就选择性地认为够专注就百利无一害。

实际上凡事都会发生“极限作用”,即当一种行为的量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负面反作用。即使是我们通常认为是好事的“专注力强”,只要过了那个度,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孩子的过度专注是只有开启的“按键”而没有关闭的“按键”时,问题就会凸显——他们沉迷在小世界里做自己认为要专心做的事,因为主次的问题而忽视其他人事物。

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做某样事太过沉迷,家长让他们结束去做其他事时,这些孩子常常会爱答不理甚至发脾气,固执地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

还有一些孩子会因此忽视正常的交流,当小伙伴或者大人来与他们交流时,他们也不做回应,久而久之便开始疏离正常社交活动,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再往后,他们开始失去主动甚至被动建立沟通交流的社交能力。

相信很多家长都了解,要养成孩子好的专注力需要做到不随意打断孩子,当他们认真做某件事时,我们应该尽量不打扰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不打断”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涉及到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下,不是无限放纵。

很多时候家长容易走入极端,不让打断,就无期限地让孩子做一件事做下去,既不在事前跟孩子约定好时间,当孩子太过沉迷时也不知道及时阻止只是放任。

因此,把握好这个“不打断”的范围,在该打断的时候及时提醒孩子,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原则,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提前规划,与孩子约定好完成每件事的时间,让孩子的专注不会形成坏的结果。

也有些妈妈非常苦恼,我就曾经接到过一个妈妈的求助,说她每次事前都会和孩子约定好,但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孩子依旧埋头苦干,完全不理睬她的要求,能耍赖就耍赖。

细问之下才发现,她前期常常会对孩子妥协,经典语录“那你再玩10分钟,我们就走了啊”,到后来忍无可忍直接“拖走”,孩子就直接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家长先不履行事先约定,给了孩子一个可以钻空子的错觉,人性就是如此,孩子身上也不例外,只要有一次的“打破约定”,那就可以再有一百次。

因此,家长严格履行事先约定,不仅不能对孩子随意妥协,也不要自己带头不遵守,要教会孩子什么是规则。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在相对自由的情况下在认真专注地做某件事,但临时发生了不可抗力必须结束,对大多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如果没有刻意培养,孩子面对突然的变化时,是会本能地抗拒。因此使用一些技巧,培养孩子应对变化也非常重要。

先从共情孩子的感受开始,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们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玩得很开心,但是我们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

不用命令的语气要求孩子,而是告知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不去做的后果,以“寻求帮助”的语气来与孩子沟通。

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帮助孩子构建与周围人事物的正确相处模式,让他们从天然的“唯我独尊”心理状态慢慢抽离到正常的“人人平等”。

对孩子来说专注很可贵,但过分就易沉迷,家长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孩子把握其中的度。

当孩子太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对某件事过分沉迷,我们作为养育者就应该正确引导,用科学而温和的方法,在不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前提下,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