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雪飘飞,一辆去往天津的骡车上,革命先驱“李大钊”激情满怀地唱道:“我主张亮出我们的旗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我的意见十分坚决,它就叫中国共产党!”这一历经百年的历史佳话、中国红色谱系上的经典时刻,在歌剧《晨钟》中得到了生动演绎,人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壮怀激烈,更是被理想和信仰之光所照耀,内心的激昂和坚定在历史场景再现的瞬间,油然而生。

《晨钟》以“正歌剧”三幕式结构铺陈上世纪初叶中国知识阶层和广大民众追求真理的历史进程,正面表现了“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酝酿创立中国共产党”等重大历史事件。三幕剧分别以“寻道”“行道”和“殉道”命题,对早期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生命轨迹和献身精神作了深刻而细腻的演绎。剧作家姚远笔下的“三幕”,不单纯是为体现一种规范的正歌剧体式,更立足于一种戏剧引领,让我们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革命先驱的精神领地,攀援思想者的崇高境界,感悟其“势未成,需静守,势已成,自向前”坚韧意志。剧作家将强烈的政论色彩、崇高的人物形象置于一个充满诗性特征的戏剧框架内,使这部背景宏阔、内涵深刻的歌剧大作更具有了颂歌的品格。

第一幕李大钊的人物的出场,手执一株“丁香”,显得亲切而接地气:四合院、丁香花,“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平凡日子,不只是围绕剧中人物设定的一个戏剧场景,它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之向往。之后,李大钊倾家纾难、接济贫寒青年和工友的细节,以十分生活化且不乏幽默的方式展开,情节虽小,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人格魅力。剧作家在全剧的开端,为我们铺设了一个平实而温暖的基调,让今天的观众从剧的一开始就体悟到,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所作出的抗争和牺牲,说到底,就是为普通百姓争取一个政治清明、生活安康的社会环境。平凡和崇高,从精神维度上来看是一致的,以其人之“普通”来展现主题的人民性,构建起崇高的立意,从歌剧《晨钟》的这一追求上,我们看到,今天的红色主题创作更着意于以共情带动共鸣。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作品才有了跨越时代的精神联系,形成了体现精神遗传的艺术魅力。

还原真实和艺术虚构,始终是艺术创作中绕不过去话题。在这部剧中,琴君和宇剑两个进步青年形象,为剧作家所虚构。女学生琴君“投河轻生”事件给舞台带来戏剧性转变,琴君唱道:“是我走错了一个世界?还是误入了这样的时代?”一个严酷的社会命题,通过琴君之口提出来,代表了那个时代青年的普遍困惑,振聋发聩,为“寻道”作了有效铺垫。随着剧情推进,琴君的成长、宇剑在工人运动中牺牲,更使他们成为一代进步青年的缩影,凸显出青年人在历史转折中的理想信念和重要作用。剧作家在创作这两个虚构人物时注入了心血,甚至饱含热情为他们“留下”一个婴儿,寄寓一个新生命所带来的希望,把典型形象的意义作了进一步深化。琴君在剧中的多个唱段,《请不要啼哭》《捧出自己燃烧的心》等,充分展现了女高音声部的演唱魅力,为丰富歌剧表现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李南陈,相约建党”的情节则取自真实历史:为送陈独秀秘密出京,李大钊雇了一辆骡车。就在这驾夜行的骡车上,李大钊和陈独秀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构想,并相约在北京、上海分别进行活动,筹建共产党。歌剧《晨钟》对这一“重场戏”的文学提示显得十分独特:皑皑白雪中行着一驾车——文字高度凝练,含义却十分深刻,从中我们看到了剧作家内心磅礴的诗意。“纷飞的雪花渐渐将原野覆盖,时光的尘埃莫将这辙印掩埋”,随着合唱,我们跨时空进入到百年前那个场景,视野显得格外空旷,大雪富有灵性地恣意飞舞……此时的雪,带给人们意象既冷冽凝重,又清净圣洁,从舞台画面上准确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内心。随即,大量诗化语言注入一首重量级重唱、合唱,“我站在中原大地遥望江南,未来的神州多么令人期盼,我们要勾画一幅美丽的蓝图——共产主义,我心中的桃花源。”庄严的历史场景,通过歌剧化手段得以展现,有如一首百年颂歌,情怀壮阔又意蕴隽永,让人们在深情回望中再次得到了心灵的启迪。由此我们看到,把严肃主题、政论色彩,乃至强烈的对峙置于一个具有诗性品格的框架内,并以音乐情感语言加以强化,是歌剧《晨钟》对完成这样一次宏大叙事的重要选择,它既是历史的,也是今天的,更是歌剧的。

在这部剧中,诗意始终带给人温暖的力量,结合有着大量中国音乐元素的动听旋律,一次次激发起人们内心的激情——琴君、宇剑的重唱“雪花飘飘,落在唇边”把两个青年人的生命交集、共同志向描绘得真切感人;工友们的合唱“汗珠子落地碎八瓣”则具有“劳工诗”的精神气质,雄浑中投射出不屈的意志;李大钊妻子赵纫兰的唱段“思念是缕缕的丝,结成了柔柔的网”表达出对丈夫的关切之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倾力支持,剧作家以一首“原谅我不能给你片刻的温存”作为李大钊对妻子的深情告白,朴实无华,其心可鉴;李大钊慷慨赴死前的“咏叹调”是全剧的高潮,他激昂地唱道:“愿我的心化作晨钟,将这沉睡的土地唤醒”,这高亢的声音晨钟般嘹亮,在今天的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们以一流的演唱水平成功地演绎了这部歌剧大作。作为全剧的一大亮点,合唱部分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开场序曲扑面而来的声浪,还是尾声部分那辉煌的颂歌,都呈现出强大的戏剧张力和音乐感染力。尤其是全场演出“不插电”“不戴麦”带来的真切的听觉感受,令人格外欣喜,它不仅呈现出鲜明的艺术定位,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高品质歌剧的执着追求。

作者:方家骏

摄影:曹家苗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