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抗Sm抗体阴性时也不能排除SLE诊断?

抗Sm抗体 (Anti-Sm antibodies)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的诊断中常常可见,其最早得名也正是由于1966年在名为Smith的狼疮患者身上发现。今天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走近抗Sm抗体,看看它和风湿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抗Sm抗体的结构

在看化验单的时候想必大家会发现抗Sm抗体出现的时候往往会伴有抗RNP抗体阳性,究其原因和抗Sm抗体的结构相关。要了解抗Sm抗体的结构首先得提到U1snRNP,U1snRNP是指以U1-RNA为核酸分子的snRNP复合物颗粒,图1为U1snRNP颗粒的结构示意图,可见抗Sm抗体和抗RNP抗体是其构成部分。抗Sm抗体主要包括7种蛋白质(B/B'、D1、D2、D3、E、F、G),抗RNP抗体所针对的靶抗原为该复合物颗粒中的68kDa、蛋白A和蛋白C三个蛋白质。简单来说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中的不同抗原位点,因此二者常常相伴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U1snRNP结构图示[1]

抗Sm抗体的检测

研究表明不同种族人群中抗Sm抗体出现的频率不一,黑裔人群中检出几率更大。在检测方法上,抗Sm抗体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法、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其中对流免疫电泳法最早使用,但现在普遍认为灵敏度低、特异性高,而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则弥补了灵敏度低的缺陷,现在大多数医院使用的为免疫印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检测方法检测出来抗体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风湿病的存在,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结果一起分析,两种及以上检测方法同时使用,可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抗Sm抗体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中抗Sm抗体为阴性,而在SLE中抗Sm抗体高度特异 (90%以上) ,其已被纳入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ACR/EULAR) 关于SLE的分类标准中,抗Sm抗体阳性对SLE的诊断意义较大,而由于抗Sm抗体在SLE患者中的发生率约10%-30%,其阴性时也不能排除SLE诊断。

研究显示对系统损害的提示方面,抗Sm抗体与SLE患者肾脏受累具有相关性 [2] ,尤其是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同时阳性时,肾脏受累的几率明显升高,抗Sm抗体阳性时比单纯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几率更大[3]。此外在对疾病活动度的提示上尚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认为抗Sm抗体可提示疾病活动,部分研究则认为抗Sm抗体与SLE疾病活动性无平行关系。抗Sm抗体同抗ds-DNA抗体一起,常常被认为参与疾病的致病过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经治疗后SLE的回顾性诊断有较大帮助。

抗Sm抗体与SLE高度相关,那么抗Sm抗体缘何产生?研究者发现EB病毒 (EBV) 感染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导抗Sm抗体产生[1]。这与其余抗体的产生机制存在相似,不少研究[4]认为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比SLE患者和健康人可以观察到EB病毒感染更为常见,EB病毒被认为是SLE发病的主要病原体。

总结

综上可知,抗Sm抗体在SLE中高度特异,被视作SLE的标记性抗体,然而抗Sm抗体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SLE诊断。由于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中的不同抗原位点,因此二者常一同阳性,抗Sm抗体出现提示SLE患者更易出现肾脏受累。病毒感染在SLE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抗Sm抗体的产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相关。

参考资料:

[1]Migliorini P,Baldini C,Rocchi V,Bombardieri S.Anti-Sm and anti-RNP antibodies.Autoimmunity.2005 Feb;38(1):47-54.doi:10.1080/08916930400022715.PMID:15804705.

[2]李长红,魏琴,李坤,冯艳广,魏思璐.抗Sm抗体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195-197.

[3]Janwityanuchit S,Verasertniyom O,Vanichapuntu M,Vatanasuk M.Anti-Sm:its predictive valu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Clin Rheumatol.1993 Sep;12(3):350-3.doi:10.1007/BF02231577.PMID:8258234.

[4]Getts DR,Chastain EM,Terry RL,Miller SD.Virus infection,antiviral immunity,and autoimmunity.Immunol Rev.2013 Sep;255(1):197-209.doi:10.1111/imr.12091.PMID:23947356;PMCID:PMC3971377.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与肾病频道

本文作者:Cindy

本文审核:陈新鹏 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卡带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