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3小时,终于吃到了网红小龙虾。”“不愧是网红景点,值得一游。”……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中,不少人在朋友圈晒出打卡照。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消费、审美,“网红带货”极其普遍,“网红店铺”门庭若市,“网红景点”游人如织……网红地的吸引力到底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上的“接近”和“驱力”

作为“网红”,自身要有特色和亮点,例如主播的颜值、口才、对某一领域的熟悉,店铺的品质、风格、服务,但其共性莫过于“仙而接地气,贵而亲民”。

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的“接近效应”相关研究指出,人容易对和自己接近的人产生亲近感。这种接近,既包括空间距离上的接近,还有心理距离的接近。动机理论中的“驱力理论”指出,“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更能激励人们去努力。草根出身的主播赏心悦目,却不像一线明星那样高不可攀;城市街角的小店独具特色,又不像高档餐厅那样让人望而却步。总而言之,网红是接地气的“小奢侈”,是大多数人可望又可及的。

RE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谋求个性与遵从共性的统一

人具有复杂的社会性,我们既有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本能,也有在群体中寻求自主独立的需要,打卡网红地很好地满足了这样的矛盾需求。

网红店铺或者网红景点具有典型的“小众”特点。到网红地去打卡,能给人一种发现了新大陆、自己品味独到的感觉,从而满足了自身个性独立的需要。同时,网红地又受到了小部分人的热捧,“有口皆碑”的选择总会让人觉得也这样做不会错,这其实就是一种因为抉择困难而导致的从众。总体来说,“打卡网红”和追求潮流是很类似的一种现象,不从“大众”而从“小众”,从而实现了自身独立性需要与归属需要的矛盾统一。这正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所以打卡网红地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REC

满足“社交需求”的附加值

有人排了很久的队,终于坐到桌前,尽管已经饥肠辘辘,但菜品上桌后却不会第一时间动筷子,而是拿起手机,拍照、P图、分享到社交平台,一套流程下来,才开始大快朵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打卡网红地的过程中,“打卡”是关键环节。人们不只希望自己体验,还主动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到社交圈,这实质上是满足社交需求的体现。在满足口腹之欲的生理需求之上,打卡网红地给人们带来了增强朋友圈热度的附加效果,对人们产生的驱动力更强。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打卡是一种社交讯号的释放,打卡者是希望得到正面反馈的。当看到朋友圈的相关打卡,不妨给个正面评论或者点个赞,这会有助于维护或增进双方的关系。

打卡后的“回忆重构”

人们通常认为,记忆就是把经历过的事情存进大脑中的资料库,就像录像机一样准确。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回忆并不总是对原有信息的准确回顾,而是加入了很多主观构建。美国心理学家瓦利恩特举例说:“发育成熟的毛虫,最终变成了蝴蝶。然而,随着他们形态的变化,蝴蝶的记忆也逐渐走了样。他们只记得自己从前是只小蝴蝶,而不是什么毛虫。”也就是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美化某些回忆,这被心理学家称作看待过去的“玫瑰色眼镜”。

人们打卡前期望值往往很高,并不惜付出时间和金钱。潜意识里,人们希望物有所值,再加上潜在的社交需求,便会以“玫瑰色眼镜”来看待这段经历。多数人在事后被问及该地点如何时,会出现回忆优于实际情况的现象,这倒不是在说谎。遗憾的是,这样一来,他们传递了不客观的信息,自己也倾向于继续打卡。

END

文:李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李艺菲

校对:于潇枫

审核:叶冬

让家庭健康产业惠及4.94亿中国家庭

健康饮食也要注意“男女有别”

2021-05-13

聚焦现实题材 打造“百岁幼儿园”

2021-05-12

4.9416亿户!

2021-05-1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何低于中小学生

2021-05-10

情侣在一起时间长了,真的会变“夫妻相”吗?

202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