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为什么?

或许是因为如今有些教育机构,确实是“吃力不讨好”。

一开始是低价试听,然后是电话轰炸、过度营销,等到学生家长掏了钱,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授课老师水平不足,孩子注意力分散,只要有一星半点的端倪,导致孩子们的听课效果不好,考试成绩进步不明显,那么家长提前预付的“课程套餐”费用,就算是打了水漂。

这些教育机构,或多或少地利用学生家长的焦虑心态,借此来推广和销售自己的课程。

可是,当资本介入教育,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公平了吗?

1、教育焦虑。

凡是用“花钱多少”来区分高下的教育,都不可能给普通家庭带来平等的教育机会。

就目前来说,公立教育承载的“九年义务教育”能够满足大多数中国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需求。但是少数富裕家庭的父母,依然对这样的教育程度感到不满意,所以他们选择给孩子报额外的“素质”培训班,提升孩子在学校课程以外的知识能力。

还有些经济宽裕的父母,选择了给孩子报课余的网络课程,甚至不惜花费巨额代价提前预付多套课程的课时费用,可谓是耗时、花钱还费力,就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可以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之用心,何其劳苦也!

但是,当前在资本介入下,各种浮夸、虚假和夸大的课程宣传喧嚣其上,使得学生之间的成绩对比愈加明显,家长之间的焦虑攀比愈演愈烈。

“课外的网络培训到底有何意义”,似乎逐渐从家长眼前的问号,变成了学生心中的感叹号!

2、“烧钱大战”。

2021年过半,在线教育行业的窘况无需多言。

广告下架、顶格处罚,暂停上市,各种政策、规定纷至沓来,各大教育机构纷纷裁员、降薪,颇有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在疫情期间,为中小学生的“停课不停学”做出些许贡献的在线教育,为何如今在资本的裹挟下,越来越显露出了“争名逐利”的獠牙?

截至目前,虽然教育机构类的媒体广告并未完全禁止,但也在相当范围内给予了限制和约束。

比如针对各大在线教育头部机构的处罚和禁令,往往以虚假广告和价格欺诈为主。动辄以“清北名师”、“名师课堂”为噱头,实际上授课质量和水平乏善可陈。

而与此同时,这些教育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的“烧钱大战”,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别看这些知名机构的试听课价格只有一二十块钱,等你听了才明白,整套课程至少都是几千元的,可即便如此,但凡是孩子听了感觉效果好,“授课名师”对孩子的引导又切实有效,那么愿意在孩子学习上掏钱买单的,还真不在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理性发展。

其实,在线教育是个“好东西”。

远在电脑和网络普及以前,在线教育的前身,实际上就是辅导老师一对一和小班形式的课外培训。而如今随着资本的介入,招生、宣传、备课和培训的各个环节越来越细致化、专业化,就形成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觑觎着学生家长钱包的教育机构。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平等、普适和公平的教育,而不是资本市场用来赚钱的工具!

实际上,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在线教育的存在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但是如此庞大的体量和如此混乱的市场,需要国家从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的层面来监督执行。

毕竟,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不少高质量和有价值的课程,以后也必将活跃在课外和周末的培训市场上。那么作为在教培市场上动作频频、“疯狂烧钱”的头部教育机构,希望能在在这两年的市场整改中痛定思痛,杜绝虚假宣传,提高课程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或许才是在线教育的“良性发展之道”。

其实对于广大学生家长来说,需要的不是低价和免费的试听课程,而是性价比高、优质实惠的课程,然而目前的教育机构营销成本太高,只能把高昂的费用转嫁在家长身上,实在是“买椟还珠”之举。

所以说,营销费用高,让有些教育机构“树倒猢狲散”;而课程价格高,则让学生家长望而止步,在线教育究竟如何发展、能否生存,还得看这些知名机构如何降低成本。

否则,就只能是一拍两散,人走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