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办小学因为师资力量强大、收费透明便宜而广受青睐,是大部分家长的首选。

但是在城市中,因为条件所限,部分孩子并不符合公办小学的入学条件。卡住这些孩子的,是户籍和房产证等能证明他们本地化程度的证件。虽然近些年国家一直在大力解决他们入学难的问题,但是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和旺盛的入学需求仍然难以匹配。情急之下,部分家长开始急病乱投医,给了一些不法之徒钻空子的机会。

近日公布的一则案例显示,在青岛市李沧区,高某等三人为不符合青岛市公办小学入学条件的学生家长伪造房地产权证、户口本等各种证件,帮助其子女报读公办小学并牟取高额利益而被抓获。

其中,2018年至2019年期间,高某等三人为37位学生家长伪造房地产权证28本、居民户口簿37本等证件,学生家长向李沧区公办小学提交以上证件后,其子女均被学校录取,后学生家长们向高某等三人支付人民币合计超过百万元。

三十七名办假证家长的孩子全部进入公办小学

高某等三人均系平度人,2018年,高某召集高某某与牛某某,声称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高某说,自己认识的不少朋友,都在为孩子入学的问题头疼,而经过自己了解,公办小学的证件审核并不十分严格,有机可乘。经谋划,三人决定一起干,并商议好了分工:高某某负责假证的制作渠道,高某与牛某某负责寻找生源、联络学生家长。

三人的“业务”很快开展起来,并且业绩不错,毕竟需求很旺盛:2018年至2019年期间,三人共为37名学生家长伪造房地产权证28本、居民户口簿37本、出生医学证明35本、山东省居住证28张、营业执照正(副)本39张、税务登记证正(副)本4张等证件,以及加盖“青岛市地方税务局李沧分局征税专用章”印章的税收完税证明4张、加盖“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租赁登记备案专章”印章的青岛市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4张。

37名学生家长向李沧区公办小学提交上述证件,均蒙混过关,他们的子女全部被学校录取。按照约定,此后学生家长们向高某等三人支付人民币超过百万元。此前的约定价码是:如果入学成功,每位家长要支付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费用。

三名造假者均获刑四年半并处罚金

尝到甜头的高某等三人一发不可收拾,2020年期间,三人又为10位学生家长伪造房地产权证10本、居民户口簿10本、出生医学证明9本、山东省居住证8张、营业执照正(副)本18张等证件以及加盖“青岛市地方税务局李沧分局征税专用章”印章的税收完税证明9张。

疯狂的造假,终有败露的一天,高某等三人于2020年8月7日被抓获归案。而这一年入学季伪造证件的收入,永远也收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高某等三人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的数量为243份,犯罪所得人民币一百余万元,对教育机关正常的招生秩序造成严重破坏,社会影响恶劣,构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其三人伪造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构成伪造身份证件罪。

最终,三人各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追缴全部违法所得。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之难

其实,公办小学入学资格造假的问题很普遍。伪造房产证、户口本这样显见有风险的事情,很多学生家长不敢做,但是劳动合同等看起来风险不大的造假,非常普遍。

以李沧区为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有效的居住证、稳定住所(房产或租房)、家长在本地务工满一年(劳动合同或营业执照)。

公平的说,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如果这样的条件都不能满足,孩子即便在李沧上学,学习环境也不会好,对孩子的教育未必有益处。

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还是想踮起脚尖往上够一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没有劳动合同,无法证明务工满一年以上。现实中,很多打工者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可选择的务工范围有限,也缺乏议价能力和认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常见。在他们简单的逻辑里,工作确实是自己干的,只是缺一份劳动合同,补一份不算为过,何况是为了孩子上学。

不止青岛,全国各地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此前有媒体报道,安徽某地的入学季,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劳动合同中,70%以上都是假的。

学校验假并不难,但是较真的力度并不大。一来学生家长确实在本地打工,只是没有签劳动合同,二来,为人师者,有时候拒绝不了那些渴求的眼神。

但是,展现善意的压力也不小,学校的容量,其他家长的不满,而且,毕竟是违规的。

政府在极力平衡,学校在展现善意,家长在倾尽全力,但总有问题解决不了,只能说,真是一个多方为难的地带。这就是复杂的现实吧,不是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让结果完美。

最后还是提醒一下学生家长,对法律的冒犯,后果很严重。

在处理孩子上学的问题时,不少心急的家长存有侥幸心理,想碰一碰运气。殊不知,购买假证件面临的后果十分严重:法律规定,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要伪造或买卖虚假证件、证明文件便构成犯罪。搜索各地的报道,全国类似的事件中,有此类行为的家长,都会面临法律的惩罚。

文/房居易

编辑: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