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昨天,整个热搜都被一件事刷屏了。

那就是神舟十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早早地就坐在电视前,看完了发射的全过程。

“3、2、1,点火!”

火焰喷发出来的那刻,紧张之余,我们的心也不受控制的跟着沸腾。

和前几次载人飞船不同,神舟十二的发射,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它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

也就是说,我们在太空上,有家了。

肩负此次重任的三位宇航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利的话,他们将在太空停留长达3个月的时间,完成一系列的试验工作。

前两位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

他们都曾经有过飞天的经验。

46岁的汤洪波是我们最陌生的,也是他们中年纪最小的。

这是他首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

发射成功后,镜头下汤洪波隔着窗,向外张望的样子萌翻了一众网友。

大家纷纷调侃:像极了我第一次坐飞机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

然而在距酒泉千里之外的湖南农村,有两个人的心却一直悬着。

他们就是汤洪波的父母。

发射前夜,两位老人几乎一夜未眠。

凌晨三点,汤洪波就要起床,做准备。

他们便也跟着从凌晨开始,就一直忐忑。

虽然在出发之前,儿子说国家的科技很先进,很安全,让他们放心。

但为人父母的,说不担心都是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火的时候,村子里的村民情绪特别高涨。

可两位老人的神情却十分紧张。

直到听到电视那头传来一切正常的消息,看到镜头下的儿子轻松地比了一个手势,他们才舒展笑颜,骄傲地笑了出来。

他们的家里,早就围满了来道喜的人,和采访的记者,到处都是祝贺的横幅。

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培养出了一个能够代表国家出征,为国效力的宇航员。

听起来除了光荣,也有点不可思议。

但当我们真正了解过汤洪波的家庭背景就会发现,他的成功,是情理之中,也是有迹可循。

2

1975年,汤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的一个小镇上,在家中排行老大。

家里条件并不宽裕。

为了帮助父母减轻一点负担,汤洪波从5岁开始,就会和父母一起下田。

中学时期,他的成绩并不算特别突出,但特别上进,特别用功。

老师对这个踏实肯干的孩子也格外关注,常去汤家家访。

虽然汤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汤父汤母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但是汤家严谨的家风,每次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汤父教育孩子从不讲大道理,也不懂得什么教育方法。

他只知道老百姓最朴素的生活哲学。

那就是做人,必须勤劳、能吃苦,要上进。

从小,他就用这三个标准来严格要求汤洪波兄弟俩。

汤母也说:“农村人不勤快点怎么行呢?他爸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不插完这丘田不准回家吃饭,不割满一担鱼草不准休息。’”

在飞船发射的前一天,明知道汤洪波马上就要去执行任务了。

汤父也不舍得松懈一下,照旧带着小儿子去割草喂鱼。

特别能吃苦,仿佛成了汤家的遗传。

12、3岁的时候,汤洪波就要在学习间隙里帮家里锄草、扮禾、喂牛。

他勤快,懂事,事情做不完就不会撒手,从不叫苦叫累。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他工作之后。

2010年,汤洪波经历了层层选拔,成为了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

那个时候,他还是那群人中年纪最大的。

虽然曾经是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的他,已经有了好几年的飞行经验。

但航天训练,还是让他吃尽了苦头。

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汤洪波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挑战身体极限的训练。

比如坐转椅,比如在狭小空间内保持3天不眠。

每一次,都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折磨。

然而,每一次,他都是咬牙坚持。

和父亲通话的时候,他从不说自己的艰辛。

而父亲却好似心有灵犀一般,细细叮嘱那句反复说了很多遍的话:“年轻人,就是要吃苦,要历练,要出力。”

16日,在起飞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汤洪波发表感言时说:“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

电视机前的汤父听到,眼角也湿润了。

他没有给孩子非常优越的条件,没能让他生来就在罗马,他却仍然长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农村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唯有勤奋努力这一条路,

而汤洪波的父母,无疑就是他最好的引路人。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

每一个鲤鱼跃出龙门之时,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底下奋力托举。

正如那句话所说: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三观端正、以身作则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3

父母的三观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

有一个网友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你有没有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自己越来越变成了父母的样子,哪怕是你最讨厌的。”

事实确实如此。

越长大越发现,有时候甚至连抱怨的语气,脱口而出的指责,都和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

父母之于孩子的人生,就像是衣服上的第一颗扣子。

要是连第一颗都系错了,那么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错的。

英国BBC曾经制作过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节目组用了56年的时间来记录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人生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隔7年,他们就会采访一次主人公们。

从7岁,一直记录到56岁。

其中,只有少数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考上牛津后,跳出了自己原有的阶层。

剩下的,都是穷人愈穷,富人更富。

究其原因,你会发现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活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

比如,在富裕精英家庭下长大的孩子,会从父母身上继承到高度自律的习惯,长大后也成了成功人士;

在贫困,暴力家庭下长大的孩子,则很容易就会沾染到父母身上的恶习。

虽然很扎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优秀的父母,就是孩子生命中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家庭或许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父母却可以决定孩子在成长期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你整日抱怨,却要求孩子积极向上,很难;

你懒懒散散,却要求孩子努力上进,很难;

你酗酒搓麻,却要求孩子洁身自好,很难。

你要求孩子从书本上,学校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自己却并不想改进身上的毛病,自以为说一句不要跟我学就万事大吉,这更是不可能的事。

我十分赞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句话: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真正的教育,关键并不是拼家境,拼得都是家风。

4

钟南山院士和父亲钟世藩的故事,我一直想说说。

可以说,钟南山大半个职业生涯,都是被父亲影响的。

钟世藩先生,也是一位很著名的医生。

1953年,钟世藩调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主任。

每天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有的家长当天挨不上号,晚上还会带着孩子去他家里看病。

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他下了班还要出门看诊的情况。

当时,钟南山年纪还小,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问父亲,您这样做有什么必要呢?

父亲只说了一句:“所谓医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

这句话,从此便被钟南山牢牢记到了心里。

长大后,他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父亲那样的人。

有人常问,我们就是普通人,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我总会回答,教育这件事并不容易,但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

看过泰国一个短片叫《豆芽》,让我印象很深刻。

小女孩和妈妈一起在菜市场摆摊,看到隔壁摊位豆芽卖得很好。

她问:为什么那家的生意那么好啊?

妈妈说:因为市场上只有她一家卖豆芽。

女孩说;那我们也卖吧。

妈妈可以用很多理由拒绝,比如家里没钱,没地方,我们不会。

但妈妈说:好,我们试试。

两人说干就干,立马摸索着开始种了。

结果第一次种的豆芽全部枯死。

女孩很沮丧,但妈妈却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第二次尝试结果也如出一辙,女孩想放弃了,妈妈却说:我们再试试。

最后,经过很多次的失败,女孩终于种出了豆芽。

她看着长出来的豆芽开心的笑了,这时妈妈问:我们要不要再试试种点别的?

女孩脱口而出:好,我们试试!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故事里的小女孩,热爱科学研究,已经在瑞典攻读完了博士学位。

董卿曾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什么样的人。”

等到她长大,自然就会尊敬你。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复印件。

或许只需要你用心认真,善良做人,将正确的三观传递给他,就能让他懂得很多道理。

就能在长大后,温柔且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

我们决定不了孩子以后是否能大富大贵,但我们能够决定他能不能品格健全,三观端正,始终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问题。

相信我,有了后者这些特质,你的孩子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解锁孩子优良品质的钥匙,一直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最后我想分享诗人多萝西·劳·诺尔蒂写过的一首诗,名为《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诗里说: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对待,他们将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被关心和体谅,他们将学会尊重”

希望我们都能共勉,因为你的格局和三观,或许就是孩子的方向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