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代以来的武器发展,一些武器要么因战场表现出色,要么因性能指标超群,要么因地位十分重要而名噪一时,而这些武器不但象征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也为其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自信心。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这些武器中不乏就有名声大于实际意义甚至战斗力的代表,但其盛名却掩盖了其重要缺陷。美国一名军事评论家戴夫曾在2015年撰稿给美国海军学会和《航空周刊》,阐述了他眼中过去百年来最被高估的五种武器,而今回过头来分析其作品,却可以明显找出其观点的谬误,也同时可以感受到其深层次用意。

No 1 二战新型战列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盛顿号战列舰是二战中极少取得较大战绩的新型战列舰

自英国1906年建造无畏号战列舰后,大舰巨炮致胜主义也随之发展到巅峰,英德以及后来的美日等国由此加入了战列舰发展军备竞赛。然而日德兰海战这次最大的舰炮对决中,双方交战规模远低于预期,很大因素就是双方担心损失太大而过度谨慎。二战前美日战列舰竞争则从数量转为质量,最终诞生出7万吨级的大和级巨型战列舰,而其他欧美海军强国也建造了相当数量的新型战列舰,这些战列舰造价昂贵,吨位巨大,防御和火力都十分出色。然而海战格局的变化却导致大和级等新型战列舰不是成为航母舰载机的牺牲品就是只能成为航母编队的配角,而它们中的多数成员并无值得一提的战绩,类似华盛顿号和俾斯麦号这样能在炮战中证明自身价值的战列舰少之又少。

即使反舰弹道导弹愈发成熟,但航母也不可能迅速被淘汰

点评:不少人从结果反推过程,得出战列舰绝对无用的结论。但各国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新型战列舰时,航母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此时航母舰载机的性能、航母战术的成熟度都与太平洋战争后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天气恶劣时航母就几乎丧失用武之地,而远比航母坚固的战列舰则可以胜任此类环境下的近战。虽然史实上的太平洋战争中日美双方的战列舰极少交战,但若非日军最初以航母舰载机偷袭珍珠港,情况就完全不同,所以战列舰在当时的意义一如今天的核武,即使最终没有实战但也具有极大威慑性,而且类似于大和号这样的战列舰被击沉主要是由于日军失去制空权,而如果双方航空兵力量均衡时,战列舰依旧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今天,虽然弹道导弹的确可以威胁航母,但并不意味着航母会很快被淘汰,正如最后一批恐龙曾在白垩纪末期和最早的哺乳动物长期共存。

No 2 德国虎式重型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当时最强大的钢铁猛兽,虎式让对手们谈之色变

它是二战中最著名也是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一批击杀成绩逆天的王牌坦克车长就是在该坦克上扬名立万。虎式坦克有88毫米坦克炮,该炮不但精准而且威力极大,可以在远距离一发摧毁多数对手,同时虎式还有十分厚重的装甲,使其可以免疫大多数反坦克炮。所以希特勒将其视为秘密王牌武器,专门成立重型坦克营,让尖子车组驾驶。但虎式燃料消耗太大,价格太贵(是黑豹的两倍),不易制造(产量不足1400,而T-34则超过4万),且其防御力完全靠吨位堆出来,以至于装甲设计布局上不如苏联的T-34以及本国的黑豹式。作者表示黑豹的吨位更小,但其长身管75毫米炮在穿透性上甚至反超虎式,而借助于倾斜装甲,黑豹的前端防御力甚至更好,结合机动性优势,这种坦克比虎式更成功。

四号坦克的火力与防御对比盟军坦克并无优势

点评:不少人谈及虎式坦克时也会陷入认识误区,他们认为该坦克过于庞大笨重且可靠性低,以至于在攻势中无法发挥闪电战的价值(相反德军初期取胜时配备的坦克中不少都是比日本豆战车强不了多少的轻型坦克),而德军配备虎式后时值苏军和盟军反攻,虎式等新型坦克只能在局势被动的防御战中刷战绩,但这种战绩无法扭转大局,所以应当将制造虎式的资源用于发展黑豹和改进型四号(绰号帝国战马)坦克。但这种设想同样不甚合理,因为虎式实际上的机动性相对于重型坦克已经十分出色,而且其中期改良型的可靠性甚至超过黑豹(反而是黑豹一度受制于发动机起火等问题),而防御战态势无法避免,很多战斗中德军就是依靠虎式才支撑很久并让对方损失巨大,这极大鼓舞了己方(特别是步兵)并大大推迟了对手的进攻。如果一味发展四号改进型,其数量也远不可能抗衡美苏坦克,而火力和防御方面四号则十分平庸,随着对方坦克升级,四号将很快败下阵来,而高度依靠坦克支援的德军步兵也将很快无法支撑。

No 3 苏联伊尔2攻击机

号称黑死神的伊尔2有着异乎寻常的防御力

这种攻击机绰号黑死神,素以载弹量高,十分坚固可靠著称,曾参与苏德战争全过程和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在卫国战争中该机产量超过3.6万架,几乎接近T-34坦克的产量,由于该机经常在对地攻击中立功,被德军称为黑死神,与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一道被评为苏联红军卫国战争胜利的三大法宝。斯大林甚至表示苏军离不开伊尔2正如人离不开面包和水,得知米格3战机与伊尔2共用一种发动机时果断关停了米格3的生产线,但戴夫认为伊尔2的机动性和速度远不如盟军中负责类似任务的P47和台风,以至于很容易成为德军战斗机的猎物,其损失率同样十分惊人,而且经过考证该机实际摧毁的德军坦克远低于苏军宣传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德军补给车队和步兵而言,伊尔2就是天上灾星

点评:客观而言该机的速度和机动性的确严重不足,但由于其结构异常坚固且防卫能力不可小觑,所以不少德军战斗机甚至被其后座机枪反杀。东线战场面积广阔,而伊尔2的产量巨大使其几乎无处不在,而德军战斗机主力更多放在本土进行防空,对苏投入相对有限,而且多半执行自由猎杀任务,而执行此类任务的德军飞行员不愿意触碰不易击落的伊尔2,或者由于战场密度导致双方难以遭遇。虽然伊尔2直接投弹命中率不高,的确很难摧毁坦克,但面对德军补给车队或步兵这样的密集目标时,伊尔2的优势就体现无疑,而德军往往由于补给单位和步兵严重损失,进而面临坦克部队缺乏支持和掩护的困境。所以,伊尔2绝对是一种物有所值且符合时代的武器。

No 4 美国诺顿投弹瞄准仪

诺顿瞄准仪被视为二战美国黑科技级产品

这种瞄准仪是二战时期美国的黑科技产品,由于这项技术是他国所没有的,所以飞行员执行任务后据称都要将其拆卸,或在飞机遇到危险情况被迫跳伞前破坏该仪器。其生产商表示该装置可以让飞机将普通航弹投掷后偏离目标误差不超过25米,而美军为研发该瞄准仪花费了15亿美元,这项投入几乎达到原子弹工程的半数。然而实战中诺顿的表现却远不如生产商说的那么好,据调查只有不到半数的炸弹会接近目标600米范围内,最差时9成多炸弹无法命中。诺曼底登陆后美军B17轰炸机甚至因诺顿在实战中的偏差而炸死了自家的麦克奈尔将军等几百官兵,所以使用该设备的美军飞机杀敌效率不如使用燃烧弹的英军以及自家海军的俯冲轰炸机。戴夫强调二战时期根本不可能达到精确轰炸,这种设想直到越战后期诞生激光制导炸弹后才有实现的可能性,而GPS导航才使其真正落实。

从诺顿到GPS,美军经常借口它们的精度不足所以屡屡误炸平民

点评:诺顿瞄准仪的技术含量在当时的确无人可比,但正如当时舰炮的雷达火控一样,由于弹药本身不制导所以严重降低了实战精确攻击的可行性,而且炸弹投下后还会因风速风向等不可控自然因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偏离,而几千米高度的观测定位同样是老大难问题。然而自二战开始,直指朝鲜,越南等战场,美军飞机经常以设备故障为借口屡屡声称误炸了大量平民,以至于1999年中国大使馆罹难时美军居然依旧表示这是过期地图以及联合攻击制导弹药故障所致。从这一点来看,论文中借题发挥自黑诺顿瞄准仪,无疑也有间接为美军开脱暴行责任之嫌。

No 5 美军隐形战斗机

为研发两种隐形战机,美国曾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美元

这是排名中唯一的现代武器,作者的论文提到美军为发展F22和F35两种隐形战机先后投资接近五千亿美元,但由于诸多高技术带来的难关所以极大延长了它们的研发周期,导致其子设备中有不少在该过程中就宣告过时,例如F35曾计划使用的光电传感器。而隐形战机日常维护和出动的成本也十分昂贵,未来的战斗力保持花费就会超过上万亿美元,而中俄等假想对手不是当年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它们都有超高频和甚高频雷达,可以有效探测隐形战机,甚至由此发展出新型制导防空武器。同时对方还研发了红外和声学探测系统,甚至还会得到卫星辅助,而一般隐形战机只有对部分波段的搜索/火控雷达隐形,且红外隐形能力较为有限,如果离开隐形外挂,那么面对没有隐形能力但机动性超群的苏35等对手时,美军隐形机的败率就会骤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观而言,苏35不可能在正面交战中抗衡隐形战机

点评:这种观点如果结合时间段深究就会发现其险恶之处,中国当初升级辽宁舰时各西方国家就开始唱衰航母的作用,而这篇论文问世时中国一面研发测试歼20,一面为填补海空远程巡航的空白而决定从俄罗斯引入24架苏35,以至于不少人表示苏35的实际战斗力超过“徒有其表”的歼20。而这篇论文恰在此时提到苏35会给美军隐形战机带来很大威胁,并表示隐形早已无用,空战会回归机动性对决,其目的就在于用过来者的教训总结口吻,不经意迷惑中国发展歼20等隐形战机的决心。事实上隐形战机在战争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红旗军演时美军的F22甚至面对非隐形战机创造了0比144的奇迹,在叙利亚一线该机对俄罗斯战区防空系统的成功渗透率甚至超过95%,面对苏35时甚至在对方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跟踪对方一个小时。此外随着传感设备的发展,隐形战机还可以直接协调其他战机乃至特战部队、航母和核潜艇,其价值绝对超过其立项投入。所以中国没有因苏35而放弃对歼20的发展,实乃大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