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我们熟悉的李大钊。教科书上、纪念馆内,他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几乎是单一的。

这是有些陌生的李大钊。没有清爽的短发,没有斯文的眼镜,唯一保留的标志性特征,只有两撇茂密的胡子。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不变的还有眼神,那坚毅的眼神。

近日热播的央视《人民的选择》纪录片首度还原李大钊的行刑现场,这张拍摄于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的照片也公诸于世。拍完照片后,年仅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

人们常说四十而不惑,但年纪不足四十的李大钊似乎已然不惑。因为面对即将来临的极刑,他不畏惧,不挣扎,不悔恨。北京《晨报》报道称,“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慷慨就义”“从容赴死”“视死如归”......我们习惯用这些词语来形容烈士,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场面的现实意义,因为生命过于沉重,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不敢面对死亡,遑论平静地接受死亡。

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容就死的李大钊,活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通透。

李大钊所悟的“道”,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日留学期间,他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日译马克思原著。俄国革命胜利后,他充分认识到这是和平之曙光,代表国外政治之潮流。“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圣火照亮了李大钊的内心,而他选择将火种播撒四方。他在报刊杂志上开设马克思研究专栏,摘译论述马克思重要主张,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研究”课程,领导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多个社会团体。在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刻,李大钊率先举起旗帜,喊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救星”。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没有欺骗中国。遗憾的是,李大钊没能等到这一切的发生。这位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在1927年4月28日合上了坚毅的双眼,再也没能睁开。

但我相信他看到了。他看到了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华夏大地游荡,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到了“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看到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复兴的伟大事业必将成功”。他看到的,我们做到了。这位满目忧国忧民、一生尽心尽力的先驱,终于可以瞑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李大钊长眠,后人却不能止步。新的百年征程刚刚起步,唯有继承发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的圣火经久不灭。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