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神州十二号乘着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宇航员也将带着全国的期盼,将在空间站上工作生活三个月。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聂海胜与刘伯明均是我国第一批宇航员,都是60后,年纪轻一点的汤洪波虽然是70后,但年纪也有46岁,三人平均年龄达到了52岁, 为什么不选择年轻一点的航天员执行这次任务?我们国家有新一批的航天员吗?除了航天员外,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会不会科学家登上去并做科学研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左往右: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多岁的航天员,算大吗?

要想知道这个年纪是否会影响飞行任务,我们来看看老牌航天强国就知道了。美国第一批宇航员(水星计划)在首次执行任务时,普遍年纪已经到了40岁左右,即便在2020年,美国宇航员的平均年龄也达到了49岁,也就是说,只要航天员的身体条件符合要求,仍旧可以执行航天任务,并不会有年龄限制的要求。

比如在2016年,美国NASA女性宇航员佩吉惠特森就在自己56岁的时候,第三次前往国际空间站,并且在空间站上度过6个月的时间。

美国宇航员-佩吉惠特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类航天历史上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来自美国的约翰格伦,时年77岁的他在1998年执行了自己的第二次航天任务,并成功返航。

那为什么这么大年纪的还能执行飞行任务呢?主要还是因为航天的选拔以及训练都非常严格。

航天员是怎么选拔和训练的?

在选拔方面,航天员必须无任何家族遗传病史,身体表面无明显伤疤,没有骨折历史等等,甚至可以说,能成为航天员,必定是拥有了人类中最完美的身体也不为过,除了完美的身体条件以外,精神强大,心理素质稳定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我国特级航天员-杨利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即便通过了选拔关,也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成为真正的航天员。比如我国航天员就需要掌握8大类58个专业内容。想成为航天员,不仅要学习海量的知识,也要进行针对特定的航天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并且,还要做到零失误、零差错。

比如在航天员需要承受高于一般人的超荷载,会达到大于自身8-10倍体重的压力。所以日常训练时最多的项目就是离心机,通过离心机的飞速旋转,让航天员逐渐适应超荷载。我们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就曾经描述过,每次做离心机训练都会面目狰狞、眼泪横飞、呼吸困难。

除了适应超荷载外,还要适应在太空中的空间运动病,什么意思呢?

离心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长时间太空这种无重力的环境,会引发呕吐、恶心、晕眩等反应,长时间出现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所以要怎么克服呢?有个办法,就是坐转椅,相信很多人都玩儿过,就是在一个会旋转的椅子上长时间,快速地转动,让自己坚持得越久。航天员练转移一般打底5分钟以上,坐久了就跟晕车想要呕吐的感觉一样。

类似这样的训练项目还有很多,比如像荡15米的大秋千,还有在失重飞机或者失重水槽上训练穿脱航天服、操作仪器等,提前让航天员适应在失重环境下的工作与生活。

但学了这些还不是航天员的最强技能,由于长期在太空生活,太空的环境又都是非常安静,一旦生活太久,会影响内心、情绪的稳定,所以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就要直面这种内心的孤独,而一颗训练有素并且强大的内心就显得非常重要。

航天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提前应对这种生活环境,航天员甚至要学会控制心跳速度,在“神五”起飞前,航天员杨利伟的心跳速度一直控制在80上下,非常平稳。在选拔“神六”的航天员时,聂海胜和费俊龙平稳的心跳也是能够获选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费俊龙说,不管五分钟之后要干什么,现在要让他睡觉都能睡得着,所以在每次执行飞行任务前,航天员基本不会出现彻夜未眠的情况。

正是在这种魔鬼训练之下,64年出生的聂海胜与66年出生的刘伯明,虽然年纪都超过了55岁,但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并不是普通人所能比拟的,并且还拥有多次执行飞行任务的经验,可以说得上是这次神州十二飞行任务的定海神针。所以这两位老将能被选上,也是意料之中了。

特级航天员-聂海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的航天员、科学家们已在路上

当然,此次选择老将来执行飞行任务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目前现役能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们的年纪确实也都不小。

我们目前现役的宇航员是由第一批以及第二批共同组成的航天员团队。第一批航天员是在98年招收的,都是60后。而第二批招收的7位航天员则是在2010年,基本上也都是70后,其中此次神12的备份航天员叶光富,是现役航天员中唯一的一位80后。那我们还有更年轻的宇航员吗?

一级航天员-王亚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是有的,其实我国已经在2017年开始招收第三批航天员,并于2020年完成招收任务,总共有18名(1位女性)新航天员入选,其中有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员以及4名载荷专家,相信这里面会有很多90后面孔的出现,而这些新航天员也已在今年年初开始进行专项训练。

据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介绍,第三批航天员需要经过3-4年的周期性基础训练后,才可以执行飞行任务,所以按照这个时间计算,当我们明年空间站正式建成以后,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逐渐有第三批航天员开始进入空间站中工作生活了。

除了年纪更小以外,在第三批航天员中除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员以外,还出现了载荷专家。这意味着什么呢?

核心舱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航天驾驶员与飞行员主要负责航天器的驾驶、维护、简单的科学实验等等,一般都是从我国飞行员里面选拔上来的,我国的第一批第二批航天员以前都是飞行员。而载荷专家则是从科学家里面选拔出来的非职业航天员,简单讲载荷专家就是专业的科研人员。

我们知道空间站建成后,我们的任务会从组建空间站的技术突破,到以后的科技研究以及应用方面,职业航天员虽然文化水平也非常高,但毕竟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所以想要在科研上有更多的突破,就需要专业的科研人员上天进行科学研究实验,而此次我们已招收了4名载荷专家,相信未来天宫空间站会涌现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

根据目前已知的发射计划,在空间站正式建成之前,我国还会发射3次神州载人飞船,按一次3位航天员来计算,仍旧会有9位航天可以上天,抛开第三批航天员还在训练无法执行任务外,现役并尚未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还有四位,分别是邓清明、叶光富、蔡旭哲、张路,他们四人仍会有非常大的机会,在不久的未来,圆梦飞天。

神舟十二号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希望天宫空间站能早日“进化”到完全体,也期待中国空间站能为中国乃至全人类带来更多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