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有个从事游戏策划的家长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洞悉游戏的设计原理,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不沉迷游戏。可最大的问题在于,一般人不可能对沉迷机制有这么深的理解。

实际上除了游戏,当前我们日常接触到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在“让你沉迷”这个事情上做了大量的努力。

当你刷某些内容、短视频时,所看到都是你感兴趣的内容。这就是沉迷机制,而沉迷机制最可怕的地方,是让我们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变蠢。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让很多互联网产品在变成一个“信息茧房”。

只要你看过内容的某一方面,你以后就会不断收到同类型的内容,你不感兴趣的就不会再出现在你的面前。因此,你的视野总是被限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这就像一个“虫茧”, 我们对茧以外的一切一无所知。

系统“茧房”中的信息陷阱

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公众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是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这源自人们不可避免的先入之见,以及人们都喜欢听赞同的话的心理,群体与个人一样都喜欢听附和的话。

一个经典的故事:美国某个互联网营销专家是希拉里·克林顿的忠实支持者。他的 Facebook 上满是支持希拉里的各种信息,于是他从未见过对特朗普的任何支持信息。他身边的朋友也是如此。

于是他们都坚信:即使有特朗普的支持者,也是极少数。

然而,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统计数据披露的时候,在Facebook上特朗普的支持者远远超出了希拉里支持者的想象。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要投票给特朗普》,在Facebook上已经被分享了150万次,但他和其他希拉里支持者却从未听说过。

网络虽能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制造的却未必是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而是密闭化的空间。“信息茧房”是对网络影响另一角度的认知,网络带给个体与社会的并不只是“开放”与“多元”。信息茧房现象体现了受众本位主导下媒体主动迎合用户需求的趋势。

信息茧房的影响

王者荣耀、今日头条、抖音,甚至是号称“用完即走”的微信……都在用各种办法让人沉迷,“信息茧房”的标签已经是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影响一:机器推送消息限制个人视野。

新媒体平台利用算法计算、个性化推荐引擎、用户自主选择为受众构造了一份“个人日报”,把受众的视野限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信息接收变得窄化,受众习惯于沉浸在表面信息的洪水中,会逐渐丧失对外界真实环境的认知。

影响二:加剧网络群体极化。

网络群体是由分众化内容为依托形成的。在不同的网络文化群体中,信息茧房会加剧群体的同质化现象,同时也会加剧群体的自我强化作用,导致群体盲目排斥其他不同观点,容易产生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影响三:造成社会群体分离。

传统的大众传播具有一对多传播的特性,发挥着社会协调功能,但新媒体时代,由于大数据的个人差异化,传播变得更加分众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出现不同的参考价值体系,极易形成群体壁垒,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造成社会群体分离。

有人可能认为只有在面对国家大事,才需要关心认知“茧房”的问题, 作为普通人,哪怕只是沉迷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也无所谓。

其实并不是,当我们 认知有误差时,决策就会有误差。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决策都需要我们根据综合信息做出判断。如果对世界的理解有误差,做出的决定肯定是有误差的。

只有将信息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使其更符合我们的真实需求。

如果你只看信息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或者总是以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信息,你可能会做出对你不利的有偏见的决定。

长期缺乏分析思维,人会失去判断能力

在当前的互联网中,人工智能推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每一款应用软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无时无刻不在研究我们,迎合我们,最终把我们关在“茧房”里。

如果对科技产品的上瘾属于行为上瘾,那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吗?

如果我们只关注符合我们自己“三观”的人。对于那些不一致的,我们要么永远不会看到它,要么我们已经取关或拉黑。

长时间玩某些应用程序的人会越来越上瘾。但比这更可怕的是,人越来越片面,人越来越傻。

这不是科技产品的问题,而是由我们的人性决定的。我们只喜欢看到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一致的信息,而这些产品只是有效地阻止了我们不喜欢的内容。

他们取悦我们,同时也在驯化我们。人类,从主人成了奴隶。

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内容的科技产品就是一把刀,用得好,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如果用得不好,我们会割伤自己。工具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我们以错误的方式使用它们。

最为常见的点赞则利用社交认同的方式来鼓励视频上传者,Facebook 很早就利用这一机制大大提高了社交活跃度,还有比如抖音上每次下滑之前都猜不透下一个视频是什么,跟老虎机一样给你一种随机性奖励。

有效解决信息偏差的三种方法

那些科技产品中的防沉迷措施固然是科技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过终究不能指望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会在上面花大多力气,防沉迷的大潮也并不代表科技公司会更加克制。

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蠢?

首先,无知和傲慢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最大障碍。

我们每天阅读的信息都被一个巨大的过滤器过滤了。筛到我们能接触到的时候,已经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了。如果你认为你看到的就是世界,你往往会被误导。

其次,在意识到有偏见的选择会让我们变蠢之后,我们需要对信息选择进行调整。

一方面我们必须主动,刻意接受某些信息,即使我们不喜欢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获取新的信息,而不是为我们的旧的认知寻找支持。

最后,主动筛选信息,让沉迷推荐机制失效。

其中需要两个因素:其一是需要有追求优质内容的需要;其二是需要随机抽取各个领域的人类知识。

这样做的困难在于不适应,因为你总会看到自己不是消遣用的信息,有可能是不喜欢或者特别讨厌的信息。

但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在未来做出更合适的决定,那么就应该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喜欢的帮忙点个赞!~更多商业分析在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

管理者的忙碌陷阱,你的时间管理失控了吗?

创业公司需要制定战略吗?

在新媒体营销背景下,如何做好产品定位?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应该是技术还是管理?

如何对爆款产品制定全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