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到1947年,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条件艰苦的延安住了十年的时间。那十年间,延安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更是为后辈们留下了影响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延安精神。每当人们谈论起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延安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部分。

1947年,是中国革命奋斗历程发生转折的年份。国民党的胡宗南在3月份带领部队,占领了延安,但毛主席等人早就带领军队离开延安。

着急向蒋介石邀功的胡宗南,决定不向蒋介石说明延安已经是空城的这一情况。反而给蒋介石发送虚假电报,说国民党是经过七天七夜的激烈奋战,攻打下了延安。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领导者,早就对老对手毛主席居住并领导作战的地方,充满了好奇。他在收到胡宗南的电报后,内心非常激动,并且决定亲自去延安看一看。然而,蒋介石的整个视察过程,使他对共产党有了全新的认识。

1949年,蒋介石带领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说,说去延安是他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样的环境使他说出这样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大精神

1947年8月7日,处在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陕北高原,正处于炎热的夏天。此时内心激动的蒋介石,在蒋经国等人的陪同下,乘坐专机到达了延安一个临时机场。蒋介石对延安的这次视察,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带有目的的。

一方面蒋介石想亲自看看,自己的老对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与工作。另一方面,他这次来延安,是想用于政治宣传。他想让国内外的人都觉得,共产党是不堪一击的。

8月8日早上,蒋介石等人在延安城里转悠。很快他看到了共产党的“黄埔军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然而,这所共产党培养干部与知识青年的学校的环境,使蒋介石大吃一惊。

抗大没有像样的教室,舒适的桌椅,教学仪器与设备就更不用说了。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室都是用窑洞改造成的,黑板是用木炭灰涂的黑色,蒋介石摸了一下,手上就有了很明显的黑印子。除此之外,桌椅讲台都是用石头做成的,看上去十分的简陋。

学生坐的凳子小小的,蒋介石试坐了一下,差点翻倒在地。然而共产党人就是在这简陋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军事理论知识,为革命而努力。

蒋介石一行人随后走到抗大的军事训练场地,这里没有精致的训练场地,没有科学的训练器材。

而内战时期,国民党接受了很多美国的援助,经济上的战争贷款,军事上的先进设备。除此之外,美国还为国民党提供军事人员,以训练国民党的作战效率。而抗大的训练场地只有一些自己制作的一些教具,木马和竹天梯等。

相比国民党的黄埔军校,抗大可以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蒋介石一行人看到抗大的越野障碍就是陡峭崖壁,上面还有着训练时攀爬的痕迹,他们看到被共产党的艰苦训练环境,都震惊得哑口无言。

然而共产党的学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努力提升自己,为革命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很多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也在这里学习过。抗大的学习条件虽然很艰苦,但人人都有着高亢的斗志。他们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在困难的环境下仍然有着积极向上的快乐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看到抗大简陋的教学与训练环境后,沉默了片刻,问身旁的国军将领,为什么黄埔军校的条件与设施比抗大强那么多,但训练出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此刻跟在蒋介石身边的人,都是国民党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他们却对此无言以对。

共产党人在抗大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理论知识,更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出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是这份不畏艰难的抗大精神,使共产党在与物质条件更胜一筹的国民党抗争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南泥湾精神

看完抗大的环境后,蒋介石与随同的人员看到一片开垦后的土地。

陕北地区地理位置欠佳,常年遭受干旱与虫灾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日军的侵略与国民党的包围封锁,使陕北的财经方面长年遭受重创,共产党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良好的日常用品供应。

面对如此的困境,毛主席曾问过干部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最后,严峻的环境使共产党与军队必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层,积极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战士们没有房子住,就打窑洞,没有粮食,就开垦土地。经过重重困难,硬是把南泥湾从荒无人烟的景象,改造成大片庄稼,并有着生活气息的地方。

蒋介石此时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共产党的条件远比他想象得更加艰苦。他本来是想通过封锁陕甘宁地区,使共产党没有足够的物质补给,迫使其投降。但没想到,恰恰是由于他的压制,反而使共产党人更加不怕苦难,艰苦奋斗。

蒋介石看着这一片开垦的土地,内心非常复杂,他知道自己的计谋不但没有得逞,反而激发了困境中共产党的斗志。共产党没有在绝境中堕落,而是实事求是,对南泥湾的土地有了详细了解后,将其改造出很多良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产党在艰难的客观条件下,仍然自给自足,不随便用老百姓的东西。甚至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们也都帮忙干农活,在毛主席的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最重要的。反观国民党的高层们却内部腐败,对生活的有着极高的要求,心中无百姓。

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都曾在《北行漫记》中表达过对毛主席的敬仰。他说,毛主席在延安期间,生活很朴实,和平常老百姓没什么区别。毛主席是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喜欢和群众在一起,真真切切为人民谋福利。

艰苦奋斗的精神

蒋介石此次视察,感兴趣的还有老对手毛主席居住与工作的地方。然而他却发现,毛主席住的是窑洞,不管是外观还是内部,都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啥区别。

地面是泥土弄的,窑洞里没有精致的家具,一切陈设都非常简单。毛主席睡的是一张炕上铺的木板,门窗也是旧木头做的。除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共产党其他领导人居住环境也都如此。

蒋介石被这样的艰苦环境震惊到了,他想不通对手是有着多么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指挥千军万马与国民党进行抗战。蒋介石从毛主席的居住环境中看出来,毛主席不是贪图物质享受的人。

他走出窑洞后,还看见院子里还有一架纺线的纺车。因为国民党军队的长期封锁,延安的物资匮乏,这个纺车是毛主席亲自纺纱用的。

之后蒋介石问了一个当地的农民,见过毛泽东吗?农民回答说经常见。在当地的村民眼中,毛主席不过是一个穿着补丁衣服,与农民一起下地的普通人。

蒋介石了解后沉默了,他惊叹于毛主席是怎么在恶劣环境下,将共产党发展得如此壮大,他感叹共产党是用怎样的毅力与国民党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虽然十几年来一直有收到毛主席等人的情报,但看着他们居住得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还是十分震惊。他佩服毛主席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仍然把文章写的那样的犀利且文采飞扬。

本来蒋介石这次去延安,还想鼓舞国民党的士气的,但看过共产党人的生活环境后,他泄气了。当晚蒋介石没有下榻城里,而是在窑洞睡了一晚。那一晚的他,脑海中的思绪不断,白天的所见所闻,使他对共产党的看法发生改变,一整晚都不能安然入睡。

蒋介石原计划通过这次视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抹黑共产党。所以这次视察行动绝对保密,随行的只有几名记者。并且记者拍的照片是不可以随意公布的,而是要交给军方,作为“重大消息”对外公布的。

然而蒋介石一整天的观看,并没有找到共产党的“黑料”,反而被共产党人的朴素与务实震撼了。

第二天,蒋介石就选择了离开延安。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延安。1949年,蒋介石带领国民党败退台湾。临走前他说,去延安是他最后悔的事情,注定了国民党的失败。

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在延安期间,与百姓同进退,共甘苦,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始终与群众一条心。共产党领导们愿意与苦难中的人民一起干活,千千万万的百姓愿意相信共产党,共产党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

蒋介石的延安之行,使国民党的领导们看到了,共产党的艰苦朴素与决不放弃的精神。共产党的物质条件与工作作风,都与国民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也更加验证了共产党的胜利是早有预兆的,是历史的选择。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不仅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积极应对敌人的出发点。老一辈革命家们在延安生活与工作了十多年,给后辈们留下了受益终生的延安精神,其对当今中国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