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大家今天早上都是怎么过的,是不是也像头哥头妹一样守在直播间,激动地等待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宣布发射成功的那一刻。

距离点火发射还有2分钟的时候,各种期待和鼓励的弹幕就已经充斥了整个屏幕。

“芜湖起飞!”“一切顺利,凯旋归来!”“冲冲冲!”“xxx人民发来贺电”……

9时22分,伴随着巨大火焰喷射而出的轰鸣声,飞船稳稳升空,在大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IC/新华网

屏幕内外,皆是欢呼雀跃,更何况航天员之一的刘伯明还是咱黑龙江老乡,心里自然是觉得更加骄傲了几分。

然而黑龙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缘分可远不止于此。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到如今的神舟十二发射成功,可以说中国上九天揽月的征途中,始终印有来自黑龙江人的足迹。

上天,我们是认真的。

提起黑龙江航天业的发展,哈工大想必最有发言权。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哈工大就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1987年6月,以“工业”立校的哈工大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航天学院。

航天学院成立大会 PIC/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5年,学校汇聚了一批来自飞行器设计、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尖端人才,并着手开展小卫星的研制。2004年4月19日,由其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卫星——“试验一号”首次进入哈尔滨上空的卫星轨道,与哈工大卫星地面站进行了12分钟的数据传送,实现了与龙江大地的第一次“交谈”。

4年后的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步”,而他手腕上那个用于观察面窗视野之外物体的“反光镜”,就出自哈工大。

不仅如此,为神舟签发“通行证”,解决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焊接难题,为神舟安装“大脑”,打造神舟飞船诊断系统、宇航服系统、海上应急浮囊系统、载人飞船座椅支撑系统,开展太阳帆板堵转研究、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研究,研发地面失重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IC/黑龙江日报

如今,哈工大近百项研究成果早已应用到载人航天的各个领域,同时还将这些高精尖的航天技术转化成为高端科技产品,让众多科技型企业在龙江孕育成长,国际知名。

你知道航天器那些复杂精巧的活动“姿态”是怎样实现的么?

你知道火箭的液体燃料是怎么密封的么?

航天梦说来宏大,但落在实处时,也是由一颗颗螺丝,一个个轴承衔接起来的。

可以说,没有这些为航天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就没有如今的“梦想成真”。

以轴承为例,这种内孔直径最小仅几毫米,最大也不过几十毫米的零件,却掌握着航天器灵活运转的关键。为满足航天要求,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不断对轴承的润滑性、防锈蚀性、耐高温等多项技术指标进行优化,研制的每个轴承都要经过200多道精准的工序,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

工作人员对轴承加工过程进行检查 PIC/黑龙江日报

如今,从“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到“东风系列导弹”、从“神一”至“神七”、从“嫦娥一号”到“天宫一号”,哈轴已配套开发出千余种规格的航空航天轴承。

再比如,用于对液体燃料密封的石墨密封材料。

今天发射“神舟十二号”飞船的火箭,长二F遥十二运载火箭,也被称为“神箭”。由哈尔滨电碳厂为其研发的石墨密封材料,以高耐磨性,高可靠性成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密封关键材料。

而载人航天火箭逃逸系统作为保障航天员安全的独特系统,该系统火箭必须保证绝对可靠。哈电碳厂此次还专门研发了喷嘴石墨材料,该材料以耐烧蚀,高可靠性成为逃逸系统火箭喷嘴独家配套产品。

采用加压焙烤技术制成的石墨圆环 PIC/黑龙江日报

实际上,自1983年起,哈电碳厂就开始承担航天石墨的研究任务,到现在几乎已经“包揽”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所有重大项目。长征、嫦娥、神舟、天宫都有哈尔滨电碳厂的产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黑龙江,正朝着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方向大踏步迈进,哈尔滨自然也就成了黑龙江航空航天产业的主力军。

为了协调解决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难点问题,今年哈市专门成立了航空航天产业链工作专班,并印发《哈尔滨市航空航天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工作方案》,未来将以重点项目为牵引,拓展航空航天产业链,全面推进总投资约568亿元的62个航空航天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目前,哈尔滨市在建的航空航天产业重点项目有62个,总投资568亿元。预计到2023年,哈尔滨航空航天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可以增加300亿级企业一户,规模以上企业15户以上,航空、北斗、卫星制造等产业园区建设都将取得重大进展。

璀璨星空,浩渺银河,千百年来,人类从未放弃过对无边宇宙的探索。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里,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那沉着冷静的眼神中闪烁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种可能。

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今正用钢筋铁骨为自己插上翱翔天际的金属羽翼。

或许,那场我们期待已久的“腾飞”,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