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随着高考的结束与暑假到来,后高考经济来临,其中,医美业即将迎来暑假旺季。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海关总署等八部委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定于2021年6月-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

医美行业将迎“行业洗牌”?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美产业规模保持每年30%左右增速扩张,2020年市场规模为1975亿元。另据《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医美市场繁荣发展的另一面,则是机构间的无序竞争和行业乱象频出,由此滋生的灰色利益链令近年来关于医美的投诉量居高不下。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仅过去一个月,关于医疗美容行业不良事件报道共7398条。其中,涉及医患纠纷的包括“整容机构改名跑路,女子网贷被整毁容”等。

艾瑞咨询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非法经营的医美店铺数量超过8万家,而真正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仅1.3万家,只占整个行业的14%。

记者早前走访广州“医美街”时发现,目前市面上仍存在许多不具备资质的“非法医美工作室”。据了解,没有医学美容资格的机构开展医学美容、执业许可证中没有医疗美容科目的医疗机构、有医师执业资格证的社会人员从事医疗美容操作、有医师执业证的医务人员在非医疗场所从事医疗美容操作(如注射肉毒素、玻尿酸、线雕,甚至美容手术)均属非法行医。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对于医美行业机构的整治,将能更好促进行业洗牌,促使医美市场规范化发展。

方正证券研报指出,本次行动或为医美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研报认为,相较于2017年《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的通知》,本次《方案》更加全面、严厉和务实,有望带来更强的行业整治力度。短期内,水货、假货被打击可能带动行业景气度短期下行,但产业链龙头公司有望强者恒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政府网

营销遍及社交平台 小众医美存风险

《方案》显示,整治工作任务分四大部分,分别是打击非法开展医疗美容相关活动的行为、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以及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

其中,针对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一项,《方案》指出,未经依法审查取得批准,严禁发布医疗广告,或以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专题(栏)、健康科普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虚假信息。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徐翔主任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热门的医美项目,正规公立三甲医院的整形科都可以承担。目前由于种种限制,并不能有很好的宣传渠道,更多的消费者通过各类医美平台引流到民营医美机构,其中不乏非法医美机构。

近年来,越来越多医美机构热衷于年轻化的营销策略,小红书、大众点评等互联网平台是多家医美机构入驻的主要据点。同时,许多定位为“社区+点评+团购”的医美App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类APP集宣传、导流、咨询等服务于一身,将医美行业的上中下游联动起来,为用户提供医美一站式服务。

记者尝试使用多款医美APP,发现一旦进入医美App,各种琳琅满目的医美项目就频频投放,所有浏览内容都与商业紧紧绑定。不少用户反馈,因为医美平台对入驻商家、发布内容审查把关不严,为不正规的从业者提供了生长温床,消费者利益难以保障。以“医美APP”第一股新氧科技为例,记者注册之后,APP首页 “精选”板块,推荐的内容多是某个消费者的医美“买家秀”,或是医美产品推荐,“路人脸逆袭温婉富贵花”“打了瘦腿针后,我老公比以往更加爱我了”等类似说辞屡见不鲜。点进帖子后,页面自动显示为产品链接,帖子内容需下滑至“氧气秀”才能查看。

图源:截图

对此,新氧方面透露,从2020年3月14日到2021年2月25日,新氧在平台方面共拦截问题机构10902家,处理疑似违规超范围执业医生34905人次;下线涉嫌违规、违法医美商品114万例;处理违规内容104万条,内容涉及日记、评论以及视频等。

从事医美机构服务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医美APP上因为商业效应和广告效应的原因,对医美项目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她建议用户在医美APP上进行搜索后,最后还是以实体医疗机构的沟通意见为主。

小众整容流行背后的风险

欧式双眼皮、隆鼻、脸部填充这些大众审美概念早已不能满足爱美人士,“精灵耳”“小腿神经阻断术”这种小众医美项目逐渐步入大众视野。

以“精灵耳”为例。今年5月,有网红发文称自己通过打玻尿酸修饰了耳型,“非常减龄显脸小”,一时之间,“精灵耳 整容”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此外,有网友在网上分享一项名为“小腿神经阻断术”的手术,这是一种通过“挑出神经”而达到“瘦腿”效果的手术。

这些医美项目合法吗?是否存在风险呢?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徐翔主任告诉记者,关于“小腿神经阻断术”,医院曾在10多年前有类似的课题,当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开展这一方面的手术。他认为,如果在科学应用方面,这一手术确实可以解决小腿肌肉特别粗大、特别发达的体形。但在最近一两年间,这种手术被极度炒作,医美机构过度宣传其对于腿的塑形,是过度医疗的行为。至于“精灵耳”,则是通过改变颅耳角的夹角,从视觉差的改变让脸看上去更小。 他认为,这种做法更多是医美机构制造的审美焦虑,与利益的驱使有关,存在商业炒作嫌疑。他认为,从医生方面角度,应该用更科学更安全的医疗技术去解决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前秘书长王冀耕指出,追求美不能以牺牲健康为前提,技术规范往往落后于技术发展,希望相关规范尽快出台。

消费者常陷维权难窘境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2015年医美投诉数量为483起,到了2020年,已经达到7233起。同时,由于医美的效果并无统一衡量标准,且医美纠纷中损害结果和医疗过程的定责范围不清晰,消费者在维权道路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长期从事医美纠纷咨询的刘律师告诉奥一新闻记者,关于“医美纠纷”是否属于“医疗纠纷”这个问题长期一直处于一个中间地带,“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在于发生纠纷的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从另一方面看,不具备合法医疗资质的机构不会被认定为医疗纠纷。刘律师表示,由于医美行业是新兴行业,对其的法律约束方面存在空白。他表示,根据法律规定,医疗损害医院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医院承担赔偿责任的基础是在诊疗上存在过错并造成了损害,但很多纠纷的发生并没有产生符合法律标准的损害。周律师认为,目前医美纠纷的维权上,很大部分难题来源于医疗的“定损难”情况。

对于关注度较高的“医美分期”“医美贷”问题,刘律师表示,这类支付方式并不违法,但他强调,医美贷是消费者和医美贷公司之间的贷款合同,贷款合同生效后即使消费者和医院发生纠纷,消费者仍然需要按时还贷。

6月9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规范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倡议。倡议提出,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不向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客户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

资本仍在涌入 上市企业纷纷跨界

伴随医美概念持续火热,多家上市企业宣布跨界布局医美赛道。

从上游端看,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Sinclair的产品——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产品名Ellans),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四环医药的产品线目前有10余款医美在研产品;常山药业也在今日的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子公司主要进行透明质酸及其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从中下游端看,地产商奥园美谷与东方美谷奥园上海科技园的运营方签署医美产业咨询顾问服务协议; 母婴行业的金发拉比宣布将以2.38亿元自有资金收购韩妃医院的36.00%股权。

伴随着颜值经济风头正劲,在良好的预期中,医美板块在二级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Wind数据显示,今年3月9日上证低点以来,截至5月31日各行业板块阶段涨幅方面,医疗美容排名第二(扣除连板概念)。

《方案》的发布,释放出对医美行业监管趋严的信号。消息一出,医美概念股连日来持续走跌。今日开盘,医美板块逐步回温。宜华健康触及涨停,贝泰妮涨超5%,华熙生物、爱美客跟涨。中信证券认为,本轮医美整治“从速从严”,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行业。整顿将能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良币驱逐劣币”。业内人士认为,不管是资本的涌入还是政策的收紧,都会优化配置,加快行业的优胜劣汰。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