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985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前美国总统里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晤,双方分歧过大,最后无果而终。

2011年,作为美国副总统的拜登到访克里姆林宫,对时任俄总理普京说道:“我正在注视你的眼睛,我不认为你有灵魂”。

如今,拜登就任美国总统,普京不是戈尔巴乔夫,坐拥全世界90%核武库的美俄两国再次聚首日内瓦,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从5个细节谈起。

1,普京“卡点赴会”。

16日下午,距离美俄峰会仅有4个小时,普京的飞机才从索契出发。要知道,拜登为了这次会晤可是提前了一天抵达日内瓦做准备。

说明什么?一来,俄罗斯摆出了应有的“姿态”,普京是一如既往地沉着冷静;二来,如预测的那样,莫斯科并没有对此次会谈抱以希望。

不过,一向喜欢用“迟到”的方式给对手下马威的普京这一次却准点到达了会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莫斯科虽在战略上“藐视”,但在战术上却是相当重视,不能留给西方国家一丝钻空子、说闲话的机会。

2,美国很紧张

会议过程中,拜登的提词卡片紧捏不放,一旁的布林肯也是双脚靠拢,坐姿僵硬。美国在怕什么?

首先,由于美俄之间存在诸多分歧,所以这次会谈注定不是一场喜笑颜开的“茶话会”,随时都有上演唇枪舌战的可能,所以白宫必须要保持警惕。

其次,总爱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拜登也是第一次和普京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单挑”,自然在美方的角度,人人都要替这位78岁的老人捏把汗。

3,美俄态度依旧强硬。

在会议上,当讨论到“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时,普京的态度是——“没有什么可谈论的”。

美国则是划下2条红线——16个基建项目和纳瓦利内,俄罗斯不能碰

4,“走马观花”的会议内容。

原本计划5个小时的会谈,美俄却在3个多小时便完成了,双方谈及了战略稳定、地区稳定和网络安全等多个敏感问题。

最终,双方达成了2项共识。

一,双方之前召回的大使将各归其职。

二,两国将就军控和降低冲突风险等开展双边战略稳定对话

也就是说,在会面时间缩短的前提之下,拜登和普京还是把能谈的都谈了,就相当于什么都没谈。

最主要的是,美俄各自的立场并没有改变,制裁问题、区域矛盾、欧盟关系……这些关键的问题上,拜登和普京还是没有“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拜登怒斥记者,普京会后“变脸”。

按照计划,拜登和普京在会后都召开了独立的新闻发布会。然而,过程却没有按照计划着来,可谓是状况百出。

美国方面,当外媒记者提问拜登“何来信心改变普京”时,拜登给出的回应是——从来没有信心会让普京改变些什么。

随即,拜登怒发冲冠,说这是“乱七八糟”的提问,并称提问记者“入错了行”。

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拜登身为一国之首,却做出了如此“失态”的举动,而后也是迎来了网络上的一片谩骂之声。最终,拜登对此事进行了道歉

俄罗斯方面,普京一边说着“会谈没有敌意且具有建设性”,另一边却在记者会上猛击白宫。

他表示,世界上大多数的网络攻击都来自美国白宫是一个虚伪的角色,华盛顿的人权问题值得担忧。

好家伙,会上恭维,会下俄罗斯直接无缝连接,架起了指向美国的“大炮”。

正是在这些细节背后,美俄间的局势变化也渐渐清晰起来,下面简谈2点。

第一,拜登和普京都不想过于剑拔弩张

美俄两国的历史瓜葛源远流长,若想靠一次会谈来化敌为友或是天方夜谭,但这场既不见刀枪也不见甜枣的会晤还是有意义的。

在两国内部局势都不景气的情况下,双方都明白“养精蓄锐”是当下的首要任务,但介于欧盟的存在,拜登和普京又不能轻易示弱

所以,会谈最重要意义便在于让双方互相摸清底细,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找明方向,同时,也是在寻找一个表面和处的理由,给各自一个台阶下。

第二,新的斗争或正在酝酿当中。

从拜登的表现中不难发现,开会“打小抄”、会后怼记者,实际上都是小心甚是焦虑的体现,美国害怕在任意时刻与俄罗斯的交锋中处于劣势。

现在而言,俄罗斯这根硬骨头,美国握不住也啃不动,且随时威胁着美国的地位,自然需要处处谨慎。

因此,这是准备来一场持久的消耗战了。美国不会取消对俄罗斯的压制,莫斯科也不会停息“去美元化”的步伐。

整体看来,和36年前的日内瓦会晤相比,既有一样也有不同。

相似的是,美俄的关系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不同的是,时过境迁,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现在,拜登的眼神逐渐游离,和普京交汇的时候或也增添了几分顾虑和恐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真到了最后,实力才是说话的资本。

正如普京所言——“我们不需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和灵魂,也不需要承诺永远的爱和友谊。我们将捍卫我们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我们的关系始终以务实为主”。

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