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RESEARC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6月16日,Autophagy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题为“Activation of microlipophagy during early infection of insect hosts by Metarhizium robertsi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通过微自噬途径调控附着胞脂滴降解,从而快速形成胞内膨压而穿透昆虫寄主体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虫病原真菌如绿僵菌等在感染昆虫寄主时分化形成侵染结构—附着胞,除了分泌不同体壁降解外,附着胞内需快速建立高水平的细胞膨压(turgor pressure)而保障真菌入侵钉的穿透。胞内糖原、脂滴等快速降解被认为是形成膨压的主要途径,但这些底物的降解途径及机理仍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绿僵菌附着胞形成时强烈启动细胞自噬

图2. 自噬体形成缺陷突变株中脂滴可进入液泡但不能正常降解

■ 该论文研究发现绿僵菌在形成附着胞时,细胞自噬水平显著上调,液泡中脂滴积累、自噬小体(autophagic body)大量形成,预示脂滴会通过自噬途径进行降解,即脂噬发生于附着胞形成过程。但这一过程是巨自噬或是微自噬仍不清楚。为此,通过全基因组水平敲除自噬相关的23个基因,发现其中10个基因的缺失显著影响绿僵菌的杀虫毒力。不同于植物病原真菌稻瘟病菌,绿僵菌形成附着胞时,不存在糖原由分子孢子向附着胞迁移的现象,甘油三脂降解酶基因的缺失也不影响绿僵菌的杀虫毒力。杀虫毒力相关的自噬基因多与自噬体(autophagosome)形成相关,这些基因的缺失会影响自噬体形成,但突变株中脂滴仍可以进入液泡,呈现积累而无法降解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发现表明脂滴可不需要通过自噬体包裹而运输至液泡,即通过微脂噬(microlipophagy)途径调控脂滴降解,进而影响真菌的感染毒力。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真菌细胞自噬的新型生物学功能,证明真菌胞内脂滴降解的微脂噬途径,同时建立了验证微脂噬途径的遗传学方法,对于促进细胞自噬的调控机理及生物学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图3. 绿僵菌附着胞形成时胞内脂滴微自噬的调控途径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生李冰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成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及中科院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1.194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