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依托优越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惠州积极融入“双区”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当前,随着惠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深入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惠州吹响全面“融湾入圈”的号角,如何用好自然资源,发挥好自身优势备受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日,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袁贵平做客“行风热线”就“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力惠州融入双区建设”主题与市民交流,表示惠州自然资源部门将从规划对接、用地用海保障、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生态治理等层面不断加深与大湾区城市对接,为惠州全面融入“双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湾区花园城市做好自然资源保障。

规划引领:

市域“1+1+1”国土空间规划格局,建设全域全周期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在“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下,广东乃至周边省市均动作频频,惠州也出台了行动方案,但具体到自然资源部门有什么动作?

面对市民的询问,袁贵平介绍,自然资源部门作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锋,积极行动方案的要求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服务民生”这十二个字。“守好我们的资源家底,做好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他介绍,在保障发展层面,惠州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将中央、省、市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贯彻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强化与周边城市空间规划的对接,为惠州加快融入双区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结合惠州新一轮《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惠州与周边城市间的联动正在加速推进。记者注意到,在去年12月和今年5月,惠州就多次与广州、深圳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海洋保护与发展、临界地区功能布局、科创产业合作空间、工业用地保障政策、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对接交流,建立起了常态化的规划沟通机制,并在多个区域合作层面达成共识。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最新进展,该局通过对全市全域全要素统筹,当前已初步构建由生态发展区、城市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构成的市域“1+1+1”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格局。他介绍,该局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发挥惠州在大湾区的土地空间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发展区位优势,建立与周边城市一体化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执行协调机制,实现合理布局、精准设计、协同执行,大幅提升城市能级。

与此同时,袁贵平表示还将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为引领,做实做强城市发展区、生态发展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全域全周期详细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实施分层分级分类管理,计划在7月前实现各县区规划“看得见”,2022年初实现县区规划建设“管得住”。

绿色发展:

实施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构建山水城市格局

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守护好自然基底?袁贵平在交流过程中直言市民对此可以尽管放心。“禀赋的自然生态资源就也是城市发展的底气,是最珍贵的宝藏。”他介绍,该局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自然资源管护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聚焦到惠州的自然环境,城市背山面海,环拥西湖,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多样,形成了“山、水、林、田、湖、海、矿”七大生态资源要素为主体的山水生态景观。全市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两江”横穿、南部与海相接,通山达海的自然生态格局。

结合禀赋的自然生态基础,袁贵平表示,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积极构建多功能生态廊道体系,形成山水城市框架格局。

关注到惠州“融湾入圈”行动方案,针对自然生态发展和治理同样提出了明确要求。惠州要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积极申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参与构建大湾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对此,袁贵平介绍,惠州将积极参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森林碳汇能力,协同共建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升灾害防御能力。体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物迁徙功能的生态廊道将以现状林地为主要构成,依托已有的森林资源,以市区斑块状森林和绿地为廊道衔接点,将全市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串联,构建市域范围内的生物迁徙廊道体系。

与此同时,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廊道依托纵横交错的水网体系,重点发挥东江、增江、西枝江、响水河等河涌水系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通过水源涵养、河道整治、污染防控等修复和保护措施,维系生态系统完整性。海洋生态功能的生态廊道则依托大亚湾、红海湾海岸带以及大亚湾种质资源保护区,通过红树林种植、海堤生态化、沙滩整治等措施,强化海洋生态屏障功能。

“惠州这座城市是很受自然护佑的,山水林田湖海矿个生态资源一应俱全,用好这些生态资源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袁贵平介绍,当前惠州正在积极申报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组织编制《大亚湾西枝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正全力构建惠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大湾区绿色发展的自然生态屏障。

资源保障:

两年争取1.4万亩预支规模,挣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超3万亩

惠州加速融入“双区”建设,资本、产业也加快了入惠布局的脚步,如何高效承接好?

“凡是致力于在惠州投资的,生产力优、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该局都将全力做好自然资源保障。”袁贵平对此直言该局始终坚持自然资源部提出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将有限的自然资源要素优先投放保障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项目和工业实体项目。

“惠州以往的产业布局是比较散的,集中程度不够高的问题,随着‘3+7’产业园区的划定,所有要素都往园区集中,引导企业入园,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也推动产业的高效发展。”他介绍,通过用地规模精准调配、存量土地攻坚和闲置用地盘活等措施全力为产业项目做好支撑。

具体到成效,据市自然资源局统计的数据显示,仅在去年和今年,全市就已向省争取了约1.4万亩预支建设用地规模,全部都按照“保重点、保民生”、“以用为先”的原则,用于解决全市急需落地项目的规模缺口。

袁贵平同时介绍,该局还积极撬动各县区积极腾挪存量规模向“3+7”工业园区集聚,充分把握落实“增存挂钩”政策机遇,盘活一些使用效率不高或闲置的存量土地,为城市挣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挣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万亩,今年也同样梳理归集了近1.6万亩指标,精准供给“三个优先”(“3+7”园区优先;工业项目优先;能马上供地,三个月内动工的优先)项目。同时确保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报批比例不低于70%。

袁贵平介绍,为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保障,市自然资源部门还有效地精简流程,完善了用地报批机制。通过落实先组卷、列清单、工业优先提高报批效率,进一步缩短用地报批时限,压实“当月批地、当月供地”要求,持续优化服务,促进各县区政府快速供地。

此外,该局还完善了重大项目用海服务保障机制,持续做好埃克森美孚乙烯项目、中海壳牌三期、LNG接收站等重大用海项目的专人跟踪服务。鼓励市属国有企业通过石料资源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竞买、与现有石料开采企业合作等方式参与市建筑用石料资源开采经营,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石料供需平衡。

【记者】张峰

【图片】王昌辉

【通讯员】黄凯雯 陈于立

【作者】 张峰;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