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熟悉“于蓝”,但你一定听过“江姐”

“江姐”这个光辉形象就是于蓝在《烈火中永生》里塑造的,此后便深深地烙在了几代影迷的心里。

她一生演的电影不多,但部部是经典,在《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影片中,她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女英雄形象。

而电影明星只是她的一个头衔,她还曾担任过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她还是著名导演田壮壮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血的人生

1921年,于蓝出生于辽宁岫岩。8岁时母亲过世,父亲工作调动,为求生计,她只好跟着继母投奔到沈阳的祖父家。

战争爆发后,她的一家开始了逃难的日子,先后到过张家口、保定、天津等地,后在北平落脚,却没得几天安宁日子,随后北平也沦陷了。流亡的生涯,使她在少女时期就形成了坚毅果敢的性格,并且对革命充满向往和激情。

1938年夏季,17岁的于蓝受到好友王淑源的鼓舞,想要加入党。但第一次“出师不利”,逃出家门的于蓝,在北京城外被敌人抓到,后来是家里上下打点才将她营救出来。此后,继母怕她再惹事,让兄弟严加监督她。

有一天,暴雨倾盆的时候,她骗弟弟说给买咖啡豆的机会,跑出了家门,在作战根据地负责人的帮助下,跟着同学翻越妙峰山,来到平西作战根据地,参加了抗战。当时,她第一次听说了延安这个地方,知道心向往之地在那儿,就决心去投奔。

当年9月,去往延安的路途遥远又艰难,既要赶路,又要避开敌人的封锁区,走了将近两个月,一千多里路,有一天爬到一个山坡拐角,同行的人突然喊了一句:“快看,宝塔山!”顿时,一行人心中豁然开朗,热血沸腾,如同看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

在延安,她的生活很充实,白天在抗大学习,夜晚到剧社演出,从跑龙套到成为《佃户》《带枪的人》的主角,还常去为领导演出。

在达到延安的第二年,她加入了党。

正式走进艺术之门,是1940年春天,她被鲁艺挑去做了女演员。当时的于蓝,对“艺术”二字毫无理解,只当去“玩”两年。在学习期间,她勤奋刻苦,为后来的演艺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就是在这一年,于蓝认识了当时已是著名演员、也是鲁艺教员的田方,他们在延安喜结连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幕生涯

1949年,于蓝开始由戏剧舞台走向银幕,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参演了由她主演的第一部故事片《白衣战士》。次年,她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33岁的时候,在丈夫田方的支持和鼓励下,她甘当“小学生”,到中央戏剧学院参加表演干部培训班,跟着苏联专家从头学表演。两年的系统学习,让她领会到要用艺术影响观众。

在于蓝参演的影片中,无论她是否为主角,她都全身心投入,一直秉持着艺术源于生活的信念,不仅在出演之前大量阅读文字材料,还注重深入生活,与扮演角色原型的亲友们拉家常,将自己代入人物的命运生涯中去揣摩。由此,她的表演真实自然、朴实无华,却能够深深扎入观众的心。

1960年,她与田方共同出演影片《革命家庭》,这也是他们夫妻俩唯一的一次银幕合作。于蓝在这部电影里扮演“周莲”,后来在一次香山的电影会议时,总理来到现场,在众多名演员中一眼就看到了《革命家庭》里的妈妈“周莲”,并上前和她亲切握手说“你演了个好妈妈”。

1961年冬季,于蓝在住院期间,看到了报纸上连载的小说《红岩》,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江姐”打动,勾起她对延安的回忆,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她遇见过很多“江姐”式的党员。激动之余,她总把故事讲给病友们听。出院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托人找到整部书的稿子来读完。

后来,《红岩》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水华将其改为电影剧本,并邀请于蓝饰演片中的“江姐”——银行高级职员,其真实身份却是重庆地下党江竹筠。

当时剧本已经打磨了三稿,但大家仍然感到不够理想,剧组成员一起到北戴河、重庆、成都、贵阳等地采访,并和《红岩》的作者杨益言、罗广斌深度交谈,他们都曾经是死里逃生的党员。

访谈结束后,于蓝整理了20万字的采访稿。最后由剧作家夏衍花了一周时间,改出了第四稿,电影开拍。

在出演“江姐”之前,于蓝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细致分析了江姐的性格。夏衍还特地叮嘱她:“你演江姐,千万不要演成刘胡兰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赵一曼。”

于蓝演的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她坚毅顽强、懂得隐忍,从容面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生离死别、英勇就义的时候脸上沉着又平静。于蓝也很满意自己演的这部戏。

片子一经上映,轰动全国,影片中穿着蓝布袍、红围巾,坦然面对刑场的江姐形象已成永恒定格。直至今天,她走到哪都被人认为是“江姐”。

从未怕过生活的“难”

“江姐”的形象也在日后激励鼓舞着于蓝,支撑着她在“特殊时代”中度过苦难和病痛的日子。

因扮演“江姐”,她被打成“不法分子”,在一次劳动中,意外从房顶摔下来,多处受伤严重,包括右脸,虽然手术之后无明显伤痕,却导致面部神经麻痹抽搐,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致命打击,后来她决定息影。这是她人生的一大遗憾。

接踵而来的打击是1974年,她的爱人田方,在那段艰苦的岁月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患病之后又没能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因患肝癌与世长辞。没能陪伴丈夫看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盛景,是她的又一遗憾。

然而,灾难还没结束,1978年她患上了乳腺癌,手术九次,再众人以为她不会再出来工作的时候,她还是那么坚强,她说:和江姐遭受的酷刑相比,我这点事算不得什么。

她的坚强和毅力,超乎常人的想象。

既然不能再当演员,她便全身心投入导演事业中去。

1981年,组织上决定让她担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此时她已年逾花甲。当时刚做完手术不久,正在修养的于蓝立马投入繁重的工作。白手起家撑起了制片厂,为招人、为经费、为器材、为建影棚而忙碌奔走。

一天早晨她去上班,伸手去拉门把手,谁知已拉开的门突然地弹回,猛烈的力量让她顿时感到手指生疼,抽回一看,右手无名指不住地流血,再抬头,门把手上黏着一小截指尖,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的场景。

她自己坐车去了医院,医生清洗后告诉她再植感染的风险很大,她为了不耽误工作,索性把断了的指节扔进了垃圾桶,仅此缝了几针就回单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壮壮从小就受到父母从事行业的熏陶,小时候,院里的邻居不是拍过名作,就是知名剧作家,各个都是电影史里响当当的人物。他童年在北影厂度过,有着天时地利的条件,插队、当兵七年之后恢复高考,他报考了北影的导演系。

比同龄人有优势的是,他还没毕业就有机会导演片子了。还和几个同学到他母亲任厂长的儿影厂实习。

在于蓝的影响下,田壮壮接过了接力棒,成为我国第五代导演,我国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

如今已99岁高龄的于蓝老师晚年生活简单恬淡,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每周末两个儿子回到家中陪她一起度过的温馨周末。

她的一生,正如好友秦怡给她的祝寿词:“红心塑造英雄,真情培育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