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国时期的训诂学大师,又因太过个性被人叫"黄疯子",他一生结过九次婚,别人请客,他不被邀请反倒主动来吃,专挑好吃的,吃完就走。他就是黄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学大师

说到黄侃,就不得不提及他的老师章太炎。据说关于他们的相遇还有这样一桩趣事。

黄侃在日本避难的时候,某一天深夜,黄侃内急,又因厕所太远懒得跑去厕所,就趁人不注意跑到窗边撒尿,好巧不巧,这刚好被路过的章太炎撞到,不幸被淋到的章太炎一看到他就破口大骂,黄侃也没有一点犯错者的自觉,对着章太炎反唇相讥。

结果两人争的不相上下,互通姓名后才发现彼此都听说过对方的名字。两人同处异乡,不免相看相惜,聊到学术,越聊越投机,于是不久黄侃拜章太炎为师。

黄侃是个聪慧之人,学识贯通古今,在拜他为师后,黄侃的学术造诣更是超过自己的老师,还结合自己所学提出了"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的学习方法,就连章太炎也这样评价他:"常言学问进展,如日行千里,今汝是一日万里也!"。

后人也称他和章太炎为"传统语言文学的承前启后之人"。

放荡不羁"黄疯子"

虽然他的才学之高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论德行却不像当时的文人那般高雅。他一生结过九次婚,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妥妥的"渣男"一枚。他喜好美色,甚至当时有流言传出"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这样的话。

他的原配夫人尚未下堂,就用假名到上海追求他曾经的女学生黄绍兰,甚至连结婚证都用的是假名。结果还没过多久,他回北京教书的时候就又转头爱上了一个姓彭的女学生,此时的黄绍兰已经怀下他的女儿,他却对此不管不顾,反而另寻新欢。

后来黄绍兰投奔到章太炎门下,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听说后对她十分心疼,痛骂黄侃是"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后来他在武昌任教,爱上了和自己女儿同级的女学生黄菊英,两人岁数相差数十岁,然而两人彼此相爱,仅仅不过数月两人就宣布结婚。

当时这个事情闹得众人议论纷纷,不少人骂他品行不端,也有人提醒他人言可畏,但他不仅毫不在意,反倒打算在两人度蜜月的时候把那些骂他的文字拿出来读一读以供消遣娱乐。像他这样的人,早已把礼法教条这些东西置之一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适的死对头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崇白话文,这就和推崇国学的黄侃成了对立面。他十分不喜胡适,经常就会在上课的时候在学生面前骂他,而且胡适还挖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傅斯年,两人又同在北大任教,这就导致黄侃更加反感胡适。

他当面调侃胡适说:"你要是真的推崇白话文的话,你才不应该叫什么胡适,而应该叫胡到哪里去!"搞得胡适尴尬不已。

他在课堂上讲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之时,就调侃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发电报用文言文就得说'妻丧速归'这四个字,要是用白话文就得说'你的太太死了,快点回家啊',这电报费可得比用文言文贵了两倍多啊",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他还拿胡适未完成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开玩笑,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胡适可谓著作监矣。"他可不是说胡适可以比肩谢灵运,而是在骂胡适是太监。

而反观胡适,对此并没有与他针锋相对,反而说:"我已经受到十余年的骂了,对此也已习惯了,反而我担心的是那些骂我骂的太过分的人,他们可要注意害了自己才是。"

吃饭不请自来

他这个人,有个怪毛病,就是别人没请他吃饭,他自己却自觉地过来了,而且专挑自己爱吃的,从不见怪。

他是同盟会的成员,有一次同盟会吃饭,却没有请他,他倒是欣然前往,到场之后,在场的人一开始很惊讶,然后又装作很热情的样子迎接他,他二话不说,一坐下就开始吃,还专挑好的,吃完之后赶紧离开,回头冲他们大骂:"好你们一群龟孙子,都不请我来吃饭!"

他贪嗜美食,有一次有人请客,饭桌上都是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可是因为他公然骂过对方,对方便没有请他来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嘴馋的黄侃为了吃到这顿饭,求自己的好友刘禺成给自己想办法,并告诉他一定不会在饭桌上说一句话,于是刘禺成找到那个人给黄侃求情,才让黄侃参加酒席。吃饭的时候黄侃果然没有说一句话,一个人安静吃完便立即离开。

1915年自己的恩师章太炎被软禁的时候,他去看自己的老师,发现饭太难吃,章太炎本身不是个注重口腹之欲的人,但黄侃却是个对食物非常挑剔之人,他尝了几口感觉实在难以下咽,便让老师换了一个四川的厨子。

他的学生知道他的这一癖好之后,一起凑钱请黄侃吃饭,想让老师给自己的考试判及格,校规规定老师是不能收学生人情的,但黄侃却说他们都是尊师重道的好学生,丝毫不在意这个规定,事后给这些请吃饭的学生们都判了及格。

虽然他爱吃,但是在做学问方面也从不懈怠。有一次自己在看书的时候,因为看得太认真,把手上的馒头不小心蘸了墨汁一起吃进去,直到朋友看见才发现。

英年早逝,遗留少许著作

他这样满腹经纶的人,治学严谨,不轻易出书。他曾说过自己50岁之前不写书,除非自己的学术造诣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只可惜造化弄人,在他49岁的时候因饮酒过度导致胃血管破裂不幸辞别人世,留下来的只有一些遗稿,包括《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黄季刚先生遗书》等等。

他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那个时期的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师从于他,如陆宗达、杨伯峻、潘重规等。如此卓越的国学大师,如果没有早早就去世,或许留给我们的还有更多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