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叮咚买菜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拟以“DDL”为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营收分别为38.8亿元、113.36亿元和38.02亿元,净亏损为18.73亿元、31.77亿元、13.85亿元,GMV为47.097亿元、130.322亿元、43.035亿元。

在冲刺“生鲜电商第一股”的同时,长期存在的规模盈利之痛,面临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变现难题,以及生鲜电商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现实,让这家多轮融资后仍需上市“补血”的企业走到外界的聚光灯下。

如何平衡好规模与盈利的关系,维护新老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与支持,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并拔得头筹,都是叮咚买菜要回答的问题。

一年亏损31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叮咚买菜的母公司上海壹佰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线上生鲜配送平台叮咚买菜于2017年5月正式上线,以前置仓模式为经营特色。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截至2021年3月31日,叮咚买菜已在29个城市建立了超过950个前置仓。

一方面,前置仓保证生鲜商品质量,对于周边社区渗透率高,能够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带动新客户下单。

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平均每月交易用户690万,22%为叮咚会员老用户,贡献当季GMV近半,平均每用户月均单量6.7次。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认为,复购率是业绩增长的关键点。

得益于此,叮咚买菜GMV从2017年的7.41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30.322亿元,复合增长率319.2%。

另一方面,前置仓需要高投入,对于资金链要求高,同时,考验企业精细化运营能力。

2019年至2020年,叮咚买菜包括仓库租金、配送员工资等在内的履约成本分别为19.369亿元、40.442亿元,营收占比49.9%、35.7%。

随着规模的逐渐增长,盈利难一直是困扰叮咚买菜的问题所在。根据招股书,每日优鲜2019年至2021年一季度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13.85亿元。

账面资金有限、亟待IPO“输血”

企查查显示,叮咚买菜已完成了10轮融资,接连多轮融资为其补充了弹药。

其中,仅2018年叮咚买菜就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达晨财智、红星美凯龙、红杉资本等。今年以来,叮咚买菜完成2轮新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10.3亿美元。

根据招股书,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累计筹资金额达96.19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16.76亿元、36.57亿元、42.86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9.39亿元、13.76亿元、44.09亿元。

按照2020年全年亏损超31亿元的烧钱速度计算,叮咚买菜当前账面资金仅够支撑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此背景下,加快上市步伐,获得新的资金来源,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叮咚买菜表示,募集到的资金将被用于提高现有市场的渗透率和拓展新市场、投资上游采购能力、投资技术和供应链系统,以及一般的公司目标和营运资本。

生鲜电商赛道竞争后劲不足

随着众多实力对手的涌入,叮咚买菜所处的生鲜电商赛道的竞争日趋激烈。

艾瑞发布的《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生鲜电商作为电商品类中的后起之秀,众多资本巨头纷纷进入生鲜电商行业。当下前置仓、店仓一体化、O2O平台、社区团购等多种新型生鲜电商模式共存。

其中,前置仓模式以叮咚买菜为主,店仓一体化模式以盒马为主,后者曾在2018年尝试前置仓模式,盒马掌门人侯毅认为,“前置仓模式不是未来生鲜电商的终极业态”。

值得注意的是,舍弃前置仓模式,转向店仓一体化后,盒马业绩持续向好。

去年9月,盒马CEO侯毅表示,盒马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区域的门店已经实现全面盈利,其中线上占比超过75%,预计明年可以达到90%。

此外,主打“预售+次日达+自提”的社区团购模式,尽管在配送时效上略有不足,但在流量、成本、现金流、生鲜损耗等方面对前置仓模式造成直接打击,

相较于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这些有技术、有流量、有资金优势的互联网巨头,叮咚买菜亟待调整战斗姿势,提升生鲜标准化能力和供应链能力,形成超过临界点后的规模效应,在社区零售这个快速发展、需求多样的行业中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