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高三》

作者 | 佚名

本号原创首发

200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几乎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天,分数没有达到一本线,我真实地尝到了落榜的滋味。一个人的失败会让整个家庭都深陷阴霾,其中最让我难受的莫过于父母的失望。我出生农村,父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母亲在家务农。高三那年,母亲牺牲了自己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我身边陪读。一直以来,父母最为自豪的就是我的成绩,但这次我彻彻底底让他们失望了。整个暑假,我的头一直低着。

带着耻辱与不甘,8月我踏上了复读之路。在复读班,我的高考成绩属于前几名,出于对再次落榜的恐惧,我不敢浪费一分钟时间,第一次考试就拿了年级第一。一个月过后,父亲托在市里教书的亲戚帮忙,我转到了市里面最好高中的复读班,为此耗费了家里将近一万块钱。当我看到父亲为我交上的那一大叠现金,我内心涌现出一种很深的负罪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城市孩子学习的地方,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其他方面比不上这些人,但成绩可以给我自尊。虽然我的成绩仍然可以名列前茅,但同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不管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在班里排第三,第一名和第二名是不可超越的,他们总会考得更好。数学物理化学考察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跟日常生活没关系,应试英语并不考察口语,所以差距也不算太大,问题主要出在语文上,农村出生的我十几年来连城市都没去过几次,眼界太小,写作时根本没有任何新鲜素材。父母也不允许我读课本和辅导教材之外的读物(记得有次读《红楼梦》,父亲直接说我不务正业)。这种差距是无法弥补的。

同时,在这里我感到了市县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高中我读的是县城最好的中学,但即使是那里的老师与市里老师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来这里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知识可以被讲解得如此通俗易懂,解答问题的思路可以如此清晰。

2010年,我参加了人生 中第二次高考,在考场我紧张得双手发抖。虽然成绩仍然不是特别满意,但最终还是考入了一所985院校。父母终于高兴了,摆酒席请客吃饭,我也终于一雪前耻,可以抬起头来,这个暑假终于可以不那么压抑。

假期后,大学生活正式拉开序幕。然而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我真实的大学生活跟这句高中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相差甚远。对我来说,大学是暴露自己众多问题的时候。高中时代,成绩就是一切。但来到大学,大家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绩,才艺、人际交往、情商这些认知能力很多时候比成绩更重要。大学之前,自己除了死读书,没有其他任何优点,来到大学甚至连学习上的优势都消失不见。身体弱、心理素质差、不懂人际沟通、没有任何才艺...这些劣势让我整个大学生涯处在一种极度自卑中,一直逃避与他人接触,成为一个主动边缘化的异类。

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那时人人网、爱问很流行,因为人人网的圈子偶然接触到了哲学等人文学科,爱问上有很多免费的电子书可以下载。那四年是沉迷于人文的四年。

一直在逃避的大学四年不仅没有让我得到任何能力的提升,反倒让我变得极其恐惧社交。可想而知,进入社会后,我很难融入职场。2015年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不到一年,我就主动辞职,至今没有再踏入职场。

那四年我的生活几乎一片空白,以至于我常常在想我真的读过大学吗。照这样下去,我本该成为一个妥妥的“985废物”。但生活并非仅仅是理性和努力的叠加,而是充满了各种戏剧性,只是一直没想到这种戏剧性会发生在按部就班的我身上。

因为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大学时我莫名其妙接触到了XX圈,认识了很多相关人士,也拥有了不少资源。XXX兴起后,仅仅凭借兴趣我开始做起了从未接触过的XX,意想不到的是,本来仅仅基于热爱而做的事最终让我踏入了一个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新的行业,而且还能让我过让不错的生活,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非功利的动机真的有可能带来出乎意料的功利结果。

高考对我到底有什么影响?考入985有什么用?其实很难说清。除了让父母满意,自己获得一纸文凭, 最重要的可能是有“虚度”的机会,对于一直死读书而不知兴趣为何物的农村孩子,在这宽松的环境里你可能因缘际会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如果再有一点点运气,也许你就会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是我,一个农家子弟的真实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