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医生在线问诊时遇到的不靠谱沟通,数不胜数。

来源:医脉通

作者:旺旺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疫情的催化下,近两年,中国互联网医院加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明显。近日,一份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累计超过1000家,其中,大部分由公立医院自建和运营。

6月11日,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2021医生互联网诊疗行为洞察报告》,《报告》显示,83%的医生愿意尝试在线诊疗,55%的医生主要通过碎片化时间处理线上患者诉求,57%的医生会在工作日晚上或节假日与患者线上交流。

这些数字的背后,也意味着,医生开始切换进入“两线作战”模式:不止像以前一样在医院忙,现在还要忙着线上问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媒体报道,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位负责人在采访时提到,自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院医生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原先大概有200个医生上线服务,但现在这个数量是处于‘井喷’的状态,我们连续2周都在给各个临床科室医生安排相应的培训、考核,安装设备等,未来的一个月,上线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有可能达到500至1000名”。

我们都知道,在医院,一线临床医生需要直接跟形形色色的病人打交道,再加上“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等等现象,衍生出不少医患问题,甚至医疗暴力也时有发生。那么更加便捷的线上问诊,对医生来说是不是一次愉快的问诊过程呢?

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医生的肺腑之言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然而网络问诊的医生常常被当作工具人,被无意间伤害。如果我有罪,法律会制裁我,而不是派以下这几类气死人的患者来问诊……

类型一:百度百科型

这种类型的患者常常把医生当“度娘”,会问除了生病之外的一切事情,比如:“xx牌洗面奶好用吗?”,或者对医生展开关于行业选择的疑问“长期从事美容行业有什么危害”?甚至把问诊平台当地图用“北京通州有卖xx牌精华吗?”,当然也有稍微能和生病沾点边的,比如询问皮肤科医生,“我的鸡眼皮上长了一个疹子怎么办?”,让医生一脸懵逼。

类型二 理所当然型

这类患者在沟通中奉行“拿来主义”,即便是免费的问诊,对医生也没有一丝丝尊重,不把医生当医生就算了,还不把医生当外人,态度十分理直气壮,实锤把医生当工具人使用。

类型三 过分要求型

有的患者,说好的在线问诊,谁知道从这一线到那一线,一上来就要起了医生微信,被拒绝后,立马下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型四 十万火急型

这种患者在沟通时特别着急,就像上司发来的连续8条59秒语音,不是在连续发问的路上,就是在催医生回答的路上。同时,他们把医生当成机器人看,需要分分秒回应,医生打字或者思考的速度稍微跟不上,或者手上突然有事,他们就会果断撤退,当然,连离开,都很匆匆。

类型五 家常型

这类患者在沟通时,常常过分描述细节,往往会给医生很多对病情不必要的信息,反而对病情本身的描述很模糊,对话页面常被误以为是在和朋友聊天而非问诊。

类型六 识图工具型

直接发来几张报告单,并且连续发问,把医生当作AI,让其自动识别病情,幸好系统不能发语音,否则在线问诊会成为医生一大噩梦。

人一生会遇到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是医生在线问诊时遇到的不靠谱沟通,却是数不胜数。

希望患者能提高依从性,主动积极、配合医生,建立高效、愉快的沟通。毕竟,他们真的很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责编 小脉 敬敏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