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滕新才

清江为开江支流,古代又名清水、巴渠水,今称温泉河、东河。明人陆应阳解释说,“蜀中水皆浊,惟此独清”[5]卷十七《夔州府》引《图经》375,故名。北宋在今开州境内建清水县,即以此河命名。发源于开州东北,南流25公里,在治东注入开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獠中,东南流迳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水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6]卷三十三《江水一》这里只是笼统提及巴渠县东北,未指实具体地望。其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明确记为石塔山:“清水,源出(万岁)县东北石塔山,西南流经石门山,又西南流经巴渠故城东,又西南流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开江县界。”[7]卷一百三十七《山南西道五》2673此石塔山在开州东北,《太平寰宇记》同卷有载:“石塔山,自开、达二州界入当县界,与夔州界接,山下有一泉,分为三道,一入夔州,一入当州,一入达州。”

至明中叶,天顺《大明一统志》首倡别说,谓出达县万顷池(传为楚令尹春申君封邑):“清江,在开县治东北,源自达县万顷池,其水清澈可爱,合开江谓之叠江。”[8]卷七十《夔州府》1089遂有正德《夔州府志》、嘉靖《四川总志》、万历《四川总志》、康熙《四川总志》、明代陆应阳《广舆记》、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遥相呼应。康熙后期,随着全国大一统盛世局面的形成,舆地资料越来越丰富,学人多认为清江发源于开县东北七十里之界顶山。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清江,去治东北五十里。自界顶山发源,南流五十里,至城东南入开江。”[9]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六百一十三《夔州府部汇考一•山川考一》13256雍正《四川通志》:“清江,自县东北界顶山发源,南流七十里至城东南入于开江,古巴渠水也。”[10]卷二十四《山川志•夔州府》385乾隆《大清一统志》更是引经据典,以多种文献力辨万顷池说之非:“清水,在开县东北。《水经注》:‘清水源出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

《寰宇记》:‘清水,源自万岁县东北石塔山,西南流迳石门山,又西南流迳巴渠故城东,又西南流迳万岁县东二里,又西南入开江县界。’旧志:‘清水,在开县东北五十里,源出界顶山,南流五十里,至县东南入开江。’旧志:‘出万顷池。’误矣。”[11]卷三百○三《夔州府》226得到后出之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道光《夔州府志》、咸丰《开县志》的考证声援,而雍正《四川通志》、乾隆《夔州府志》、乾隆《开县志》诸书,则径以“自县东北界顶山发源”入志,其取舍态度昭然若揭。按:界顶山又名雪包山、雪泡山,今谐音雪宝山,为开州区、城口县界山,距开州城区73公里,为三峡库区著名森林公园,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百余种。以上各书皆记“界顶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与今地里程有出入,然大致方位不差。故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重申:“由城口金城山分支南行,为剪刀架山,为城口、大宁两县界;西折为雪泡山,为城口、开县两县界,清江发源于此。”[12]舆地志十九•山脉三

参考文献:

[5] 陆应阳.广舆记[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6]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775.

[7]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 李贤.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9]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

[10] 黄廷桂.四川通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 和珅.大清一统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 宋育仁.重修四川通志稿:第8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