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徐其崇)“6月12日之前,我们村生产的蚕茧全部售罄,今年的蚕茧卖出历史上最高价,养蚕的人家开心了。而当年的养蚕大户因为毁桑改粮,没能捞到蚕茧这桶‘金’,都在吃‘后悔药’呢!”6月15日,泗洪县车门乡王沟村党支部书记张贤民拨打晚报热线电话称,如今,当个农民也需要有“远见”,经不住风雨,真的难见彩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来到车门乡采访时,在该乡蚕茧收购站,看到厂房内的工人们正在给白花花的蚕茧打包。“我们乡今年生产的蚕茧质优价高,蚕茧收购价最高达到每斤32元,现在蚕茧全部收烘完毕,陆续运往南通一家大型丝绸企业进行深度加工。”收购站站长魏超介绍,车门乡被誉为“桑海丝路”,是全县蚕桑面积最大的乡镇,目前拥有蚕桑面积2000亩。而这些蚕桑,基本上都集中在王沟村。

魏超的话,在车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口中得到了证实。王沟村,的确是泗洪县蚕桑生产“专业村”。记者来到王沟村采访时,一块铜匾证明了这个村的蚕桑生产“不一般”——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研究生实践基地。

“我们村的陈海峰家中以前拥有蚕桑面积6亩,可惜在几年内陆续刨掉了桑园,改为传统作物种植。看到今年蚕茧价格很高,自己算了一下,如果6亩桑园还在的话,今年春季至少可以养蚕8张,一季蚕茧收入就可以达到2万多元。现在他家一棵桑树都没有,简直后悔得要命,现在正打算重新栽桑。”张贤民说,像陈海峰这样后悔的人,村里还有很多。

在王沟村蚕桑文化馆,记者了解到这个村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张贤民说,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王沟村拥有蚕桑面积5000多亩,因为经营体制、饲养技术、劣质低产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少蚕农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纷纷毁桑改粮。只有一部分人“咬定”蚕桑不放松。“不论是过去产量低、质量差,还是现在的优质高产、价格高,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都高于传统农业种植。”张贤民说,就拿今年来说,小麦的平均亩产在800斤左右,价格每斤1.18元,亩产毛收入也就800多元,而且种小麦的成本很高,其中,每亩种子要100元,每亩机耕60元,每亩肥料200元,每亩农药100元。算下来,除去人工成本,每亩净收入只有400多元。而蚕桑的效益就大不一样了,一季养蚕时间段,除去蚕种、肥料、消毒剂及人工成本等,每亩成本按照1000元计算,一亩蚕桑可产蚕茧100斤,毛收入3200元,每亩蚕桑净赚2000多元。

今年70岁的张凤英从小就养蚕,她家现在还有桑园1.5亩,今年春季养蚕1.5张,收入3600元。“养蚕不是过重体力活,像我们年龄大的人,没事在家一年养蚕两季,根本就不愁没钱花。”张凤英说。

“其实,今年春季受到低温、多雨影响,蚕桑生产存在不利因素。我们春秋两季养蚕,预计秋季蚕茧收益会高于春季。”张贤民说,如果不是劳动力限制,王沟村养蚕规模会更大。“我们村曾经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村民是靠蚕桑脱贫致富的。去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2.03万元。”张贤民说,他们村里几年前就成立了蚕桑合作社,制定了每斤17元的最低保护价。今年春季蚕茧价格创新高,全村养蚕农户经济收入就达250万元。

说起栽桑养蚕,张贤民思绪万千。他说,在1995年之前,全村呈现出“户户有桑、家家养蚕”的景象。后来受到市场因素等影响,村民纷纷毁桑改粮,蚕桑面积锐减“。家庭如果有劳动力的话,养蚕是最好的致富路子。可惜很多人家桑树都刨掉了。低潮时沉住气,高潮时才能先得利。”张贤民说,养蚕只是辛苦一阵子,忙不到一个月。蚕上山了,接下来就等着数票子了。

记者了解到,宿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几代人的辛勤与智慧,在地方发展史册上谱写出灿烂的篇章。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地方一样,宿迁的蚕桑生产历经了大起大落。蚕桑业时而红红火火,时而岌岌可危,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的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之前,宿迁桑园多以乔木桑为主,面积达到40余万亩,年产蚕茧超万吨。蚕桑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随着茧丝绸行情平稳,收入可观,不少蚕农意识到,栽桑养蚕既是传统高效农业,有助于农民精准脱贫,也是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该乡干部说,为做强蚕桑产业,乡政府主动接轨国内大型茧丝绸企业,增加经营品类,打造多元文化,将传统的蚕桑种养进行延伸。除了打造好蚕桑生态园、蚕丝被厂等多个经营主体,产品逐渐扩展到桑叶茶、桑葚干果、桑枝切片、桑园跑步鸡等,着力打造蚕桑品牌,把车门乡的“桑海丝路”铺设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