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编辑:斩魄刀

最近,清华美院一组时装表演秀照片在互联网上引发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组照片截选自清华美院2021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视频。校方6月15日在YouTube上发布了这一视频。根据校方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此次毕业展的主题是“推门者Door pusher”,作品涉及复苏传统、聚焦当下、着眼自然、关注社会群体等多个不同的风格。

然而,引发关注的不是服装本身,而是走秀的模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批评称:“满屏的眯眯眼让人倍感不适,这不仅是模特本身眼睛小,而是采用了延长眼尾的妆容设计,刻意拉长了眼型,契合了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暗含严重的羞辱意味。”

还有人称,为了迎合西方眼中东方人低下丑陋的刻板印象,有的模特的眉毛都修没了。“这与今天黑人在白人面前表现出过度谦卑恭顺一样不妥,然而中国国内艺术圈却以迎合这种基于白人优越感的种族歧视为荣,实际上是端着‘高级黑奴’心态而不自知。”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这种长眼线眼妆在T台上“挺常见”,毕竟“时尚界什么奇奇怪怪的妆发都有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艺术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华美院这场意外“走红”的毕业展呢?补壹刀专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有网友批评说,这是自我丑化、迎合西方的“辱华”行为;但也有人认为设计很有艺术感,是场不错的表演。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张颐武:我认为要从两个角度看待清华美院这次时装展。一方面,这只是场普通的、发生在校园内的走秀,没有引起太大范围的社会轰动。即便是发布在Youtube上,点击量也不高(截至发稿时,仅有535次观看量),没有必要过度上升;另一方面,公众也有对此进行批评的权利,因为这次走秀出现的“眯眯眼”或者是一些“延长眼尾的妆容设计”的确与中国主流审美存在较大差异。

不过这也不能被简单地视作“辱华”行为。因为西方的这种审美取向,不只是针对华裔、中国人,而是针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是在时尚圈还是一些西方电影中,都存在一些差不多形象的亚裔面孔,通常表现为“宽宽的山根,远远的眼距、细长的眼睛”。所以,与其说这样的审美“辱华”,不如说是西方针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

至于清华美院时装周的走秀装扮,我们也不能直接将其视为“自我丑化、迎合西方”的行为,更不要上升到观念的角度来批判这些学生。

因为,近几百年来,西方凭借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让它自己的审美取向甚至刻板印象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中,其中时尚界受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服装设计的年轻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审美取向也会受到深刻影响。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这样的装扮是在丑化亚裔,甚至会以此为美。

那么,时尚圈推崇“眯眯眼”模特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张颐武: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研究对这些问题有过非常多的解释,展开说会比较复杂。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主要还是基于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其实其他西方社会中的少数族裔,例如黑人也遭受过类似的对待。

这里就以美国为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白人都乐于“涂黑脸”来扮演白人,甚至衍生出了黑脸滑稽剧。在黑脸滑稽剧中,由白人扮演的黑人形象通常夸张、荒诞、粗俗、暴力和淫秽。后来,随着黑人运动的发展,美国社会逐渐越来越重视在种族问题上的政治正确,对“扮黑脸”可能引发的争议才越来越敏感。

另外,中国时尚圈自身的形成的独特语境也与之密切相关。比方说,同志文化在这个圈子内有一定流行,但是在整个社会的语境下情况可能更复杂。“眯眯眼”不被主流审美接受,但在时尚圈的独特语境下又很自然。

总之,我认为这不一定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心理在独特语境下的体现。

有网友将清华走秀和河南卫视“洛神水赋”做对比,说后者才能代表真正的美。您认为这两种审美未来哪种更可能占据主流地位?

张颐武:其实,这两者不太好直接对比。河南卫视的节目当然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好评,也体现出东方审美的独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由于最近几年全球化遇到了一些阻碍,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东西方两个半球的隔阂愈发严重。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这种并不友好的审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持续存在甚至更加固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市场之一,中国公众的意见也会受到更多重视。

过去一些跨国企业,在设计相关产品的时候大多会统一考虑。未来可能会分开考虑,采取不同的策略,出现对待东西方市场“两张皮”的情况。

但总的来看,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以及文化自信的切实增强,中国社会的主流审美也会越来越具影响力。

之前杜嘉班纳(D&G)模特被化成“眯眯眼”、ZARA启用雀斑女模特做广告,都被指“丑化中国人”,为什么类似的争议屡屡发生?

张颐武: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早些年,一些在国际上走红的中国模特长相不符合国内审美,大家基本上只会攻击长相,没有做过多的延伸。这主要是因为,那时候中西之间实力仍存在较大差距,对于西方的一些审美或者偏见,大家接受了也就接受了。

现在之所以能屡屡出现争议,本质原因还是在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中国人要求更多话语权的诉求也随之越来越强烈。体现在审美问题上就是,我们希望中国的主流审美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诉求当然是合情合理的。与此同时,东西方审美产生激烈碰撞,或者说中国对西式刻板印象的不满也就愈发凸显出来了。

未来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争议反复发生?

张颐武: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说,他们应该更多考虑到文化传播、交流的复杂性,特别要考虑到本地公众的主流诉求,不能任由偏见驱使。

而就中国社会本身而言,随着主体性的提高,也会更多考虑公众的需求。过去大家都喜欢用洋货,但是最近几年“国潮”开始盛行,服装、化妆品等多个领域更多强调中国元素。我想这样的趋势今后会更加明显,最终也会反过来影响中国人的消费、审美以及精神自主性。

来源:补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