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日前,几组医护人员支援疫情防控的照片在微信微博上刷屏,打动了众多网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荔湾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护士李佩真流汗湿透白大褂的照片在网上爆红,被大批网友点赞为“最美白衣天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肾内科胡建广医生脱下防护服的一幕,让身旁的伙伴都惊呆了——汗水不但浸透全身还湿了地面。胡医生的太太在朋友圈调侃地写道:“是刚从河里被捞起来的吗?”

在为他们的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点赞之余,也有网友感叹:原来人可以出这么多的汗!

出汗越多,“排毒”越多?

个体的体质不同,出汗量也有所不同,出汗量多少还与气温环境、体力劳动的强弱程度等有关。

据科普中国介绍,24小时内,正常成年人在不知觉中蒸发的汗液能达到600~700毫升,相当于1.5瓶的矿泉水的量。而在夏季,出汗量较大的群体尤其是室外劳力工作者,一天的出汗量甚至能达到1000-3000毫升,约2-6瓶矿泉水的量!

我们常听说出汗能“排毒”的说法,其实,汗液只能排出人体体内一小部分的代谢“毒素”,完全依靠出汗来进行排毒,是不靠谱的。

人体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毒素”,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排出体外:尿液、粪便和汗液。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尿液,其次是粪便,汗液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如果想要通过出汗来排出体内代谢产物,其实是非常微量的。

如果按照民间的观念,和出汗相比,良好的肾功能、胃肠消化功能其实才能更有效地排出代谢产物,避免“毒素”在体内积聚。

如何出一身健康的汗?

大量流汗易造成脱水,如果纠正不及时,身体会电解质紊乱,可出现肌肉痉挛、抽筋、恶心、呕吐、眩晕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因此,及时补水是关键。尤其是在夏季,要每天主动足量饮水,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养成定时主动饮水的习惯。

我国的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士每天饮水1700毫升,成年女士每天饮水1500毫升。当然,饮水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运动时、户外作业时、气温高时,就可以多喝。

平时尽量穿透气性好、吸水性好的材质的衣服,出汗的时候毛孔张开,不要对着风扇、空调直吹,以防感冒。出汗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出汗多的人,要勤换衣物,注意保持经常坐卧的家具、衣物干燥清洁。

夏日出汗过多,还要预防调护,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劳逸结合,避免忧思烦劳过度,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而对老年人来说,微微出汗是最好的出汗状态。最适合老人出汗的运动项目是游泳,能帮助人体排汗又不至于体温上升太过。其次是快步走、慢跑,或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以达到温和排汗的效果。

知多点:

戴口罩易流汗怎么办?

温度升高,很多人戴口罩就容易冒汗,怎么办?

戴着口罩如果额头先出汗,且汗不是特别多,直接拿纸巾擦掉即可。

如果汗特别多,多到需要摘掉口罩擦的话,口罩的防护效率就很低了。因为口罩的特殊结构,接触太多的水分或者汗液,口罩中间的保护层保护效率就下降,建议直接扔掉,擦完汗换新口罩。此时,无论是摘掉一边擦完了再戴上,还是把口罩掀起来擦汗,都不推荐。

(图/视觉中国)

全身异常多汗

要排查内分泌疾病

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但也有不正常的“汗”,比如多汗症。多汗症又可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调。

功能性多汗一般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惊恐及焦虑等,多是身体局部出现,像手、脚、头面、腋下等地方出现的多汗,大多都是因为控制该部位的交感神经功能过于亢奋或异常生理反应,导致不受外界温度影响出现汗腺异常分泌亢进。

但也有人是因为身体疾病而造成出汗的增加,多见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性疾病以及一些遗传性综合征等。治疗全身性多汗症关键在治本,即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

治疗局部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包括外用药、内用药,如果长期服用汤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可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知多点:

这种出汗可能是心梗前兆

中暑和心梗都会出汗,中暑时出汗部位通常在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等。但心梗发作时,出汗部位则在脖子、额头、手心、脚心等,而且多为冷汗。所以要学会辨别心梗前兆和真正中暑的症状。

心梗发作时,皮肤温度相对较低,即俗称的“冷汗直冒”,但中暑出汗时,皮肤的温度则相对升高。心梗的病人大多有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病史,假若心绞痛在近一个月内症状逐渐加重,且持续时间较以前长,这是临床上所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特别要警惕心梗的发生,而不要因为冒冷汗、头晕而误认为中暑。

中医调理要对症

大热天冒冷汗,就是“体虚”?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老年人、更年期的女性,不仅夏天容易出汗,冬天也会出大汗,平时还特别怕冷,手脚、后背容易发冷,一发汗就感觉冷汗在身上流过一样。

从中医的角度看,有的人觉得这是身体虚了的表现,进补之后果然好了不少。但有的人“照方进补”,却不见效果,这又是为什么?

划重点!出汗多未必是虚!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梁解释,出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出汗主要和气温、衣着等有关,而病理性出汗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出汗与气血阴阳的亏虚、药物的作用等有关系,也受风热、湿热、暑热等影响。从出汗的时间和伴随症状分为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汗。

比如,中医自汗中的阳虚自汗——指人体不因劳累、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如果进补得当,自汗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但其他自汗的情况未必就是虚了。

调理自汗 讲究对症

*提醒:建议请专业中医师来辩证分型,对症调理,勿自行随意服用中药。

阳虚型自汗

多见于体虚寒、大病久病者和老人,及时外界温度不低也常觉得冷,手脚发凉,还伴有动则加重、形寒肢冷、纳少腹胀、喜热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淡白等症状。调理宜温阳敛阴,食疗上可用泥鳅炖汤饮,补脾肾,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也有温阳止汗的作用。

气虚型自汗

可见于儿童和体虚的大人,常伴有动则加重、畏寒、极易感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等症状。调理宜补气、固表止汗,轻者单用黄芪10克泡水饮,或黑大豆30克、浮小麦30克、乌梅3克煎服,或玉米芯60克、太子参30克煎服。日常不宜过度劳累,可按摩足三里、气海、关元、百会等穴,以益气、固气。

热炽阳明型自汗

体质壮实、嗜食肥甘厚味的人易见,常伴有大汗频出而热仍不解,兼有高热面赤、烦渴欲饮、舌苔黄燥等症状。调理宜清热泻火,可用白虎汤,可按摩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平时宜饮食清淡,多吃瓜类、青菜类。

风湿伤表型自汗

该型自汗的人常见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小便短少等症状。调理宜祛风除湿、益气固表,可用防己黄芪汤。平时要注意避风及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多服用茯苓、薏米、黄芪等,可按摩风池、风市、曲池、委中等穴祛风除湿。

暑伤气阴型自汗

此型平素体质较虚而又易上火的人常见,有发热汗出、胸膈痞闷、舌红苔黄、口渴、舌红等的症状。调理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轻者可用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煎水服。平时宜多用沙参、麦冬、百合、玉竹等煲汤。

“盗汗”频发怎么办?

试试这两款汤

前面提到,有些人在白天即使坐在阴凉处也汗流浃背,这种情况多属中医所指的“自汗”。但还有些人,入睡了仍然流汗不止,一觉醒来连枕头和衣服都汗湿了,醒后就停止出汗,这种多属中医所指的“盗汗”。

对付盗汗,首先推荐一款中药材——浮小麦。小麦收割脱粒后,收集扬起其轻浮干瘪的部分,或者用水淘洗,取漂浮起来的晒干,便得到浮小麦。中医认为浮小麦甘补清凉,入心经,擅长益气、除热、止汗,对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有帮助。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试试浮小麦汤

取浮小麦25克,红枣五枚,红枣去核切片,加入1升水,煮沸20分钟后,隔渣取汁饮用,需要时每次服50~100毫升,或者反复用开水冲泡。另外,将浮小麦炒焦、研成末,取3~5克,用米汤冲服。

此外,除了盗汗,如还伴有口干、心悸,还可试试北沙参玉竹炖瘦肉,可健脾益胃、养阴生津。

选瘦肉300克,北沙参30克,玉竹10克,淮山15克。瘦肉洗净切块,沙参、玉竹、淮山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小时,调味即可。

整合自广州日报、老人报、科普中国

编辑/李津

图/视觉中国、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