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球时报赴酒泉特派记者 樊巍】6月16日上午9时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空间站时代的首批航天员正式揭晓: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将以“两老带一新”的模式,一同“入住”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开启中国航天的新时代。

“两老带一新”

《环球时报》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计划在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16日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已加注推进剂。

在随后举行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见面会上,时隔8年再度出征太空的航天员聂海胜表示,此次任务将是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自己有幸能够开跑空间站阶段的飞天“第一棒”,有很多新的期待。聂海胜称,这些年自己始终时刻努力着、准备着,“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

据介绍,刘伯明曾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此次他是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而汤洪波是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此外,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此次任务的备份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称,本次任务航天员乘组选拔是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结合航天员飞行经历、相互协同能力等方面,选拔出飞行乘组和备份航天员,周密制订航天员训练方案和计划,扎实开展地面训练和任务准备,每名航天员训练均超过6000学时。特别是针对空间站技术、出舱活动、机械臂操控、心理以及在轨工作生活开展了重点训练。目前,航天员乘组已做好了执行任务的各项准备。

在轨期间将完成四大任务

3名航天员此次在轨期间将主要完成哪些工作呢?

季启明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乘组的主要任务分别是: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组装和测试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据介绍,按照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航天员

俄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15日在2021年全球空间探索大会上称,俄中正在讨论俄方航天员“做客”中国空间站的相关问题。在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俄塔社记者专门就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问题提问。季启明回应称,进入到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计划在空间站功能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使中国空间站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为此,中国空间站已做好相应准备。比如配置在核心舱和实验舱的科学机柜均配备有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2016年以来,中国已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到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目前,已遴选出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后续还将发布第二轮合作机会公告。同时,中国还在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围绕在空间站开展基础物理、航天医学、空间天文等领域的空间实验进行良好的双边合作交流。

中俄在载人航天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现阶段,双方围绕近地轨道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正在沟通酝酿开展更多的合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共同实施更多的联合实验项目。

季启明表示,对于中外航天员联合飞行,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向中国提出合作意愿,中国总体上持欢迎态度。相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看到中外航天员联合参加中国空间站的飞行。

空间站时代的航天员有啥不同

在这次发布的3名航天员个人简历中可以发现,57岁的聂海胜此次已是第三次出征太空,55岁的刘伯明是第二次出征太空。46岁的“新人”汤洪波此前曾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为何是这3名航天员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客人”?空间站时代,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究竟有何特殊性?6月16日,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详细介绍了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选拔的具体要求。

黄伟芬表示,按照中国空间站总体任务的规划,空间站的建造以及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共有4次载人飞行任务。针对这4次任务的特点,航天员系统按照统筹规划、新老搭配、继承与发展的原则,选出4个飞行乘组,每个乘组均由3名航天员组成,指令长由曾经执行过太空任务的航天员担任。

他介绍说,与前期载人任务相比,在空间站建造以及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航天员需要在轨飞行长达3-6个月时间,任务艰巨且复杂。航天员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是对航天员身体素质的挑战。只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长达半年时间。因为长期的太空失重环境对人体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累积效应会显著增加,且出舱活动任务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要经历超重、震动、噪声、失重、旋转冲击等多种环境工况,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足够的体能储备,才能耐受和适应这些特殊的环境,才能确保航天员在这些环境条件下完成艰巨的操控任务。

其次是对航天员心理素质的挑战。航天员长期生活工作在狭小的环境中,远离家人和熟悉的工作环境,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中生活,失重、震动、噪声容易使他们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等不良的情绪,此外,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等这些重要的任务以及各种应急故障的情况处置,都要求航天员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拥有过人的心理素质。

此外还包括对航天员知识技能的挑战。空间站任务极为艰巨复杂,航天员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人工控制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实验舱交会对接、撤离和舱段转位等能力,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能力,在出现火灾、失压、液体泄漏和环境灾害等应急情况时,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处置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