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日深圳新增13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1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6月15日0-24时,深圳新增13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1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上述境外输入阳性个案均系6月10日乘坐CA868航班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入境深圳,入境后即被集中隔离。隔离期间于6月15日例行核酸检测,其中25人检测结果为阳性,经市疾控中心复核阳性后,转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观察治疗,所有患者情况稳定。

经诊断——

1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人轻型,6人普通型,均为中国籍,其中男性9名,女性4名;

12例无症状感染者中,中国籍9名(7男2女),南非籍2名(1男1女),津巴布韦籍1名(男)。

截至目前,该航班累计报告境外输入阳性个案32例。

深圳已完成接种疫苗1700万剂次

央视网消息,在广东深圳,近日也加大了疫苗供应,扩大疫苗接种面,确保符合条件的群众实现疫苗应接尽接。

6月13日凌晨,600余剂新冠疫苗被送到深圳福田区的一个新冠疫苗接种点,接种工作人员连夜进行冷链运转,延长接种时间,保障疫苗供应。在大规模供应疫苗的情况下,做到下发到接种点的疫苗“隔日清、隔日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扩大疫苗接种面,深圳依托医院、社康及体育场馆等,新增至603个临时疫苗接种点、2473个接种台。在南山文体中心接种点,按预约时间前来接种的市民有序排队,目前,该接种点疫苗最大日接种量达5000剂次。同时,根据批次疫苗库存数量及接种现场排队情况,深圳市疾控部门及时调整预约方式,从6月1日开始,全市实施预约接种疫苗工作,大大缩短市民在接种点的等候时间。

打3针的新冠疫苗来广东了!这些人可接种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14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突破9亿剂次,疫苗接种剂次和覆盖人群数量均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国已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中国疫苗,并确定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首批提供1000万剂中国疫苗。

6月15日,记者从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获悉,60万支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抵达广东。该疫苗全程共接种3剂次,接种对象为18周岁及以上无接种禁忌人群。截至目前,我国落地的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三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均有到粤。

获批紧急使用!

60万支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抵达

记者了解到,60万支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已抵达广东。

这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是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公司联合研发的,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药物研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专项支持。

日前,该款疫苗获批紧急使用。

接种3剂后

真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7%

据介绍,重组新冠疫苗的接种对象为18周岁及以上无接种禁忌人群。接种程序为全程共接种3剂次。相邻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而参照疫苗说明书,接种禁忌包括:

1. 已知对疫苗的任何成份,包括辅料过敏者;

2. 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 妊娠期妇女;

4. 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重组亚单位疫苗安全性良好,绝大部分的受试者均没有不良反应,极少数受试者可有接种部位的疼痛、红晕或者硬结,基本1-3天内能够自愈。

而在有效性方面,三针法的重组蛋白亚单位新冠病毒疫苗在18-59岁成年人中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显示,接种2剂疫苗后,真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达83%,接种3剂后,真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7%,是新冠康复病人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的2倍之多,RBD蛋白结合抗体阳转率达99%。

新冠灭活疫苗

与重组亚单位疫苗有何区别?

据了解,目前新冠灭活疫苗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属于经典方法,技术成熟,容易制备。抗原性与活病毒相似,不在宿主体内复制,无传染性。

重组亚单位疫苗工艺先进成熟,不含有病毒基因,安全性高,可有效诱导B/T细胞免疫。

两款疫苗虽然技术路线不同,但都是结合抗原本身和病原体本身的特性,采用适合的工艺而研发制成的疫苗,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目前国内使用的所有的新冠病毒疫苗都是经过药监部门审查批准的,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有一定数据做支撑的。

热点问答

1、为什么重组亚疫苗要接种三针?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临床试验结果来看,两针效果已经很好了,仍然采用三针是基于这次新冠疫苗是一种新疫苗,但根据以往其他重组蛋白疫苗使用的经验,三针次会更好。

2、不同类型新冠疫苗可以替代接种吗?

现阶段,专家建议使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如首针接种重组亚单位疫苗,后续只能接种本类型疫苗,不可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替代;或首针接种的灭活疫苗,后续针次也只能用灭活疫苗完成接种,不能用重组亚单位疫苗替代。

来源:深圳卫健委、深圳发布、央视新闻、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