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个“内向隐忍”的器官,平日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即使累了伤了,也习惯沉默和忍耐,不轻易闹脾气。

而等它真的累倒时,主人往往会措手不及。我国慢性肾病患者达1.3亿,血液透析患者已超过40万人,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已达1.3亿,患病率约为10.8%,也就是说,每十人中就有一位慢性肾病患者。

且慢性肾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0~30岁的血透患者越来越多。临床上20%~30%的患者首次就诊时,其肾损伤已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成分。肾病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群更易得肾病?如何预防?让我们和安利纽崔莱一起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肾脏功能及肾病病因

肾在人体中有生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功能。肾脏担负着全身的代谢需要。一旦人体内的代谢废物排泄不出去,就会直接威胁生命。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肾病最常见的原因,超过1/4的肾衰竭患者由高血压引起,约1/3的肾衰竭由糖尿病引起。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数量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归根结底在于饮食失衡(比如大鱼大肉、吃盐太多)、不爱运动、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等原因。而很多人对慢性病控制得也不好,久而久之,肾的健康就搭进去了。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诱发慢性肾炎,如扁桃体炎、牙周炎、肝炎、肺炎、艾滋病等。

药物滥用和感染因素也是慢性肾病的重要诱因,因药物需经过肾脏代谢,滥用药物会加大肾脏负担,可能增加发生药物性肾损伤的风险。

肾脏的“求救信号”

肾脏平时不罢工、不喊累,但它有可能是“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带病工作。只有肾功能破坏超过75%时,才会出现贫血、恶心、乏力等症状。为了早点发现肾脏的“求救信号”,生活中别忽略这些蛛丝马迹。

眼睑浮肿

眼睑浮肿是写在脸上的肾病预警信号。肾脏负责水液代谢,如果晨起发现眼皮浮肿或双脚浮肿,就要考虑肾脏问题。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小便有泡沫

尿色发红,或者尿液表面漂浮一层细小泡沫状且不易消失,应引起重视,及时去肾内科检查。

尿量变化

正常人每天排尿约1000~2000毫升,尿量变多或变少,都可能是肾脏疾病。

皮肤瘙痒

肾不好时,尿素不能经尿液排出,会通过皮肤排泄,刺激皮肤引起瘙痒。

头痛、乏力、睡眠不佳

头痛、乏力、记忆力下降、睡眠不佳等,多是肾病合并高血压所致。

9类人的肾容易出问题

凡是存在肾损伤或肾功能减退3个月及以上的,都可视为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应当做好前期预防,以下几类人要格外警惕:

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可以造成肾小球缺血硬化,出现夜尿增多、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情况,严重时就会造成肾功能减退。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定期做肾脏相关检查。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肾病引起的尿毒症是每年新增透析的首要病因。患者多表现为水肿、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常伴有多种合并症。糖尿病患者日常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检查尿白蛋白/肌酐,以便早期发现肾病征兆,早期干预。

超重和肥胖人群

肥胖不仅危害身体健康,还会加重肾脏负担,造成肥胖相关性肾病。

有肝炎病史者

肝炎可引起乙肝相关性肾炎、丙肝相关性肾炎,这类患者日常要注意筛查病毒复制、肝脏功能和尿常规。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体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等。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引发相关疾病的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

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

药物性肾损害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以及某些减肥药等,都有可能引起肾功能损伤。

早产时低体重者

在严重感染、药物过量或急性应激状态下,这类人群和有肾脏病史的人,肾脏受损的风险比正常人群要高。

泌尿系统反复感染者

有肾结石或前列腺肥大、反复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因梗阻出现肾盂积水的患者,也是肾病高危人群。

有某些不良生活习惯者

吸烟、大量饮酒、熬夜、频繁纹身、频繁染发、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高尿酸血症,以及超过50岁且伴有多种疾病、有肿瘤病史的人,都有较高患肾脏疾病的风险。

6招科学预防肾病

■ 多吃含纤维食物。多吃蔬菜等纤维含量多的食物,有助大便通畅,避免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分解过多毒素被吸收进体内,影响肾脏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避免膀胱损伤。久坐不动和憋尿会压迫膀胱,影响膀胱的正常运作,使得人体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会影响肾脏这个代谢器官的健康。

■ 遵医嘱服药。不自行使用抗菌素、止痛片、草药偏方等,以免误伤肾脏。

■ 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健康人群每年检查一次,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家族史者及65岁以上老人,最好能每半年检查一次;慢性肾病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按照医嘱定期复查。

■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吸烟酗酒,注意膳食平衡,控制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合理体重,不能过度劳累。

■ 注重环境和个人卫生。尽可能预防致病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可选择成分天然的抗菌洗手液、消毒液、消毒凝露、卫生湿巾等,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安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