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明朝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 崇祯帝确实是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只可惜生在了明朝末世,祖宗一辈的积蓄也挥霍的七七八八了,该完善的制度以及盛世也都过去了,这个有心无力的皇帝,加上一个有才无德的宰相,明朝不灭亡才怪。都说明朝灭亡,吴三桂乃是一大汉奸,这其中,也有宰相魏藻徳的功劳。

崇祯帝最后的倔强,死要面子活受罪,坚守最后的城堡。

当李自成攻破明朝的最后一道防线时,崇祯帝选择了自缢,万万也没想到祖宗的百年基业会在自己的手里断送。在此前,为了保住明朝,并没有接受“退居南京”的建议,也没有意识到明朝早已内忧外患的局势,在孙传庭传来已败亡的消息时,又急忙的召回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回朝中镇守,主动放弃了关外的势力,却忽视了左良玉带领的精锐部队。

从个人的性格品行上看,崇祯帝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品行,外加生性多疑,当然几乎每一任皇帝都会生性多疑,这是环境使然,不身在其位,不知其之艰辛。在南下迁都的商议中,崇祯帝面对众人提议让太子先南下建都,但明明自己怕得要死,想先逃跑,但却豪言壮语埋怨提议南下迁都的臣子。

当然这也无法对崇祯帝做出一味的批判,毕竟,一个自小就在皇宫里长大的孩子,也没见过真正大战场。无法判断当前局势,做出恰当的布局也是理所当然的,不然也不会看错了人,让一个不靠谱的魏藻徳做了明朝的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中的人人自危,私饱中囊,大难临头各自飞。

在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朝中上下曾有人提议“退居南京”,当然明面上不能说退居,而是南下集中力量进行反抗李自成。但只要涉及利益纷争的问题,就免不了遭到反对,首先提出反对的就是北方户籍的官员,外加迁都需要的是一笔经费。

其次,崇祯帝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凌磨两可的态度让人捉摸不定,是守是攻还是逃。此外,在计划南迁的方案中,也没有一个可以两全其美的方案可以让要面子的皇帝接受得了,这让一些主张南迁的大臣错以为崇祯帝要守,也让崇祯帝白白错失了一个莫大的好时机,放弃了南迁的方案后,在紧要的关节时期,需要军饷,这是必须的。

此时,魏藻徳提议让朝中大臣捐献自己家中的家用,救国于危难之中,但首个自己提议的魏藻徳就很明确地表示自己没有钱,这牵头的人都不做表率,其他人又怎么舍得掏出呢?而且,层层贪污,真正用于军饷的,发到士兵手里的是极少数,因此,明王朝的灭亡,已成为定势了。明朝的灭亡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崇祯帝能够真正认识到朝中内忧外患的局势,以及果断的判断执行力,那么明朝也不会在他手中断送,可关键就在于世事难料。

魏藻徳的无力自救,有才无德,终是弃君叛主的报应。

史料记载,明朝被攻破后,魏藻徳并没有跟着崇祯帝一起自杀,而是在家中静静的等待李自成的到来,打算为李自成的大顺朝卖命,尚未到不惑之年的年轻宰相相信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可以东山再起。但他想错了李自成,对于这样一个不肯为主效力,假仁假义之人,李自成又怎么会启用呢?更别谈重用了。

李自成到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崇祯帝一模一样,缴纳家底,捐款助饷,这一次不交就不是跪下磕头认错了,而是夹断十指,交出了白银万辆,但后主可没有前主那么信任自己,需要的更多,此时就算魏藻徳在牢中呼天喊地都没有,只能悔恨自己当初没有真心为崇祯帝尽忠报效。才会落得此下场,而后脑裂而死,连累了整个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也许魏藻徳在等待李自成到来的那一刻,他便忘了自古背叛君王的下属,有多少会有好的报应,终是恶果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虽然明朝灭亡的真正因素并不是魏藻徳的捣鼓,但也有莫大的关系,居于首位,但在关键时刻却一点儿用处也没有,平常能说会道,关键时刻却无建白。

魏藻徳虽然擅长辞令,有鬼才之辨,也能讨喜崇祯帝,但却不能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人确是真真的无德,最终投敌后惨死在狱中,传闻其死状异常恐怖!

结语:魏藻徳不为主尽忠报效,最后落得脑裂而死的结局,可恨可惜。一个有才无德的人终会被世人唾弃,做人的原则首先就得有徳,其次才是才,世上聪明人太多了,个个都以为自己是局外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殊不知,我们都是普通人的一员,做人的原则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