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今天看了《财经》记者邹碧颖撰写的、发布在《财经》杂志上的《中国农村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一文,心里波澜。这篇调查报告反映了成都郊区几个农村在土地流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就业、农村经济收入变化等方面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但这些村毕竟紧邻城市,享受了城市的辐射效应,获得了较多的发展机会。但相对绝大多数远离城郊的中国农村来说,这种案例似乎又没有多大参考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现在对中国绝大多数远离城郊的中国乡村的进行几项预测,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对中国未来农村进行一个大致画像。

在预测前,我先来说一个故事,早在10年前大约2010年的时候,我驱车去远离我生活工作所在城市约90公里的一个山村,去看望正在生病、年龄86岁的老姑妈,姑妈对我说,她生活的这个村有约40户人家,近10年来有约20户人家在乡镇街上或县城买了房子,买房子的人原来在农村建的是木房,由于多年没有维护,大约有10多栋木房已漏水或倒塌,整个村落已相当凋敝冷落,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或住到县城去了,晚上安静得可怕。我听后就对姑妈说,估计再过10年或20年,等40年代、50年代、甚至是60年代这批人死亡或大部分死亡,这样的小村庄更加没有人居住了,或者有可能根本就没有人居住,只会留下孤零零的几栋房子。

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我来大胆预测中国未来农村的基本现状:

现状之一:再过20年至30年,绝大部分远离集镇与县城的农村将是十室九空,到了夜晚入居这些村庄,胆小的人自然地会生出一种“怕鬼”的感觉。因为20年至30年之后,只剩下70后的部分,80后是农村的主力,但是这两代人中的不少现在已入居到了县城或集镇,或早已搬离现在的农村,他们根本不属于农村人了,未来对曾生活过的农村更加没有故乡情结了,如果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可能一年都很难回到家乡一次。

现状之二,绝大部分远离城市的乡村,不少的房子将会成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之所,尤其农村坟墓将不会有人去清扫。由于农村人数逐渐减少,很多房子没有人居住且不断倒塌,加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很多农村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将被野狗、野狼等动物当成舒适的生活之所。而且,随着40后、50后、60后甚至部分70后这几代人的离世,80后、90后、00后对清明节情结的逐渐丧失,未来不会有太多的人再会记得清明节去给先辈们扫墓祭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也将不再有太多的社会意义。

现状之三,绝大部分乡村的农田、耕地无人耕种,全部荒芜,很多会长满野生树木,农村将不再是新生代农村后辈们生存的家园。由于农村人口减少,老年人逐渐离世,新生代农民会种田耕地的人越来越少,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不懂农事,不会耕种,连农业季可能节都搞不清楚,农业种养殖业将渐渐从农民后辈们的大脑中失去记忆,农村田园生活气息从此湮没,农村将不再展现农村的面貌。未来中国感受农村的气息可能只能从原来记录的影视剧来缅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针对此,中央政府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为中国农村的未来划定了基础框架。尽管如此,要振兴农村、拯救农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目前面临不少的矛盾,简单地说,振兴乡村与中国城镇化存在较大的矛盾,两者到底敦轻敦重,到底把谁放在第一位目前还很难确定,既要振兴乡村又要实现中国的高城镇化率,这本身就是一个两难选择。

同时,振兴乡村不能只靠政策进行行政性的人为输血,而是需要农村内生机制的激活,这个乡村内生激活因子就是农村土地确权与定性,如果依然固守集体土地所有制性质,没有大的实质性的土地制度改革措施来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就不可能盘活,农村振兴也就难之又难。其他一切的修修补补没有触及实质的改革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禁止城镇资本到农村圈地建房、进行其他娱乐休闲投资,与振兴乡村依然具有较大的矛盾,不准民间资本进入农村,让民间城镇囿于城市,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保护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甚至是农村资本向城镇集中,这就会形成一种资本由乡村倒流城市的现象,将会更加剧乡村振兴资金的倒挂与不足,形成农村发展资金的“匮乏化”与“空心化”,这对振兴乡村带来较大的不利,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乡村,只靠财政有限的投入或其他单位的“扶贫式”投入是相当有限和微不足道的,也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

由此,要防止中国农村的持续凋敝,真正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还是应该推行农村与城镇发展并重战略,在农村土地改革方面有更加实质性的迈进,在资本投入上有更灵活激励的政策出台,让全社会资本都能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分享农村社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