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总会守在电视机前,看那部经久不衰的《西游记》。在观看时,笔者便发现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既然和尚都是“六根清净”的光头,为什么作为“现世佛祖”的如来却有一头乌黑的“自然卷”呢?

当时笔者尚且年幼,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其中关键,只能以“与众不同”来解释这种情况。时间来到当下,笔者总算意识到当年的想法有多天真。但问题却仍没有得到解决,为什么信仰佛教就得将头发剃干净呢?既然普天下的比丘都是光头,为什么偏偏如来“标新立异”拥有一头黑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查阅了佛学文献后,笔者总算弄清了其中的原因。

原来,释迦摩尼佛头顶上的并不是“烦恼丝”,而是“肉髻”。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

显然,“肉髻”是因骨头隆起而出现的组织增生,寻常人是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异状的。佛祖之“肉髻”,是通过不辍的修行获得的,并不是平白无故生出来的。而我们所熟悉的佛祖造像,其实只是佛祖形象中的一种。以佛经中的说法来看,佛祖起码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换做普通的比丘,就算是想拥有“肉髻”,短时间内也是不可能的。毕竟,佛祖之“肉髻”是通过长久修行而得来的,这份修行的时间是个天文数字。

能静大法师对“肉髻”的解释是这样的:

佛像只是一种代表,一种象征,是凡人所设计出来的形象,并不能代表佛祖真实的“相”。所以,佛像的造型是什么样子的,完全取决于人心。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佛像的造型千差万别。之所以佛像普遍拥有“肉髻”,是因为佛经屡次提到佛祖的一种“相”——肉髻顶相。只不过,佛经中对肉髻的描述比较不清晰,只是说比平常人更高而已。

雕刻佛像的工匠为了营造效果,所以进行了夸张化的处理,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佛祖肉髻非常突出。当然,“肉髻顶相”只是诸多“相”中的一个,只是一种圣人的象征罢了。世人没必要望文生义,将此“髻”理解成发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另一个问题:僧人为什么要将头发剃光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回到公元五世纪,看看印度佛经中的记载:

当时的印度、尼泊尔交界处有一释迦部落,该部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现世佛)离开部落,开始了一段孤独的旅程。在旅程中,乔达摩·悉达多不断修行,用了七年的时间终于修行有成,大彻大悟成为佛祖。随后,乔达摩·悉达多开始在家乡附近传播教义,广收门徒。

乔达摩·悉达多认为,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虚幻的,生活在虚幻中的人类是十分痛苦的,唯一的解脱之途就是不断修行,摒除一切欲望与烦恼,最终成为佛,通向永恒的幸福。而头发,就是人类烦恼的化身,所以遁入空门的首要条件就是“斩断烦恼丝”,也就是剃光头发。最早接受剃度的,便是迦叶等五个乔达摩·悉达多的弟子,他们经佛祖点化并剃度,成为佛教的传承者。

若详细来说,头发对于佛徒来说总共有三种意义:

首先,人类在世界上养成的错误风气和脑海中的烦恼的化身,就是头发。将头发剪断,意味着与烦恼和错误风气隔绝,从此能够一心修行不受侵扰;

其次,也有些佛经中称头发代表着人类的轻慢、骄傲的心态,只有将这些心态都摒弃,才能完成更好的修行;

最后,当时印度宗教林立,佛徒为了与其他教徒做出区别,所以统一了发型。从此以后,人们只要看到光头,便会将他们归为佛徒一类。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剃度又有了另一种解释。

我们知道,中国人尤其是古人对“身体发肤”看得十分重要,这些“受之父母”的身体组织是不可损毁的,否则便是对父母的大不敬。显然,佛教思想与传统的儒学思想有较大的矛盾,儒学思想追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高尚情操,佛教却是为了斩断所有人世间的牵挂。所以,佛教徒的剃度仪式便是与传统儒学之间的一种冲突和矛盾。

当然,在佛教传入各国后,亦出现了“带发修行”的情况,这种情况属于特例,改日笔者再为大家揭晓其中的奥秘。

参考资料:

【《西游记》、《佛本行集经卷九“肉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