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涟水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做好基础配套设施,保证搬迁农民的教育、医卫、文化等生活需求,构建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该县包含危房改造和进城入镇改善的233户,全县共录入系统1494户,共确认改善1196户,目前确认改善进度走在淮安市前列。

一是推动产业发展。该县按照“产业跟着项目进”的思路,结合“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通过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等方式,大力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体系,促进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挖掘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支持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打响“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产品, 努力建成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

二是优化基层治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该县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四个一”机制,大力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村规民约”,持续弘扬乡贤文化、挖掘村史民俗,大力宣传创业精英、身边好人、优秀家风等先进典型,引导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寻求社区文化认同,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涟六条”,积极参与清洁户、文明户、守法户评比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展现农村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新风貌。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越来越多的百姓入住,公共服务必须同步跟上。该县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中,均结合居住人口、需求实际完善配套,力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达到“七通九有”标准。通过保障入住家庭就近入学、享受“15分钟医保服务圈”,加快完善党群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配套,让搬迁群众既“住得好”又“过得好”。条河、费庄等5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增设了幼儿园和农民大食堂,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和群众习俗筵席。高沟社区、红窑社区享有优质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