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羊城书叟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一位做茶的老板,在他的朋友圈里,说起了杜牧的诗《叹花》。杜牧在湖州游玩时,喜欢上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她姿容俏丽、美貌非常。

杜牧和女子的母亲约定,十年后,来娶她。女子已经嫁人生了两个孩子,杜牧埋怨女子的母亲,女子母亲说:此时已过了十四年,你约定十年没来,是你先违约的。

这位茶老板籍此感叹:在时光中,那些说着我会回来的人,一个转身,就变成了光阴里的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没有结局。

杜牧的那则逸闻,大约是据《唐阙史》、《唐摭言》记载的传闻而成的传说。杜牧的诗是: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细读这首诗的时候,觉得与传说中的故事是不大相符的,让人会觉得是不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好一句“狂风落尽深红色”,这与传说故事是毫无关联的,哪来的“狂风”?故事的源起与演绎大致是末句的:绿叶成阴子满枝。

按传说中的故事,那时的杜牧,大致应该是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

这一年,杜牧应该年过三十的男人;他见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姑娘,就喜欢到想要娶为妻,这不大可信。按杜牧的这个岁数,这个时候的杜牧也该有了妻室。

小姑娘已经十一、二岁,再也过十年,都已经是半生之人了,唐代人的寿命普遍在五十岁上下,杜牧自己也是不足五十而逝。

那时候,一般十四、五岁的女孩便可嫁人。这传说与当时的婚嫁俗习惯也不大相符。姑娘一般不会过了二十多岁才嫁人的。

另外,三十好几的杜牧涉世不浅了,他也应该知道,女大十八变,十年之后,人生世事两茫茫。

这即便这不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也应该只是一个逢场作戏“说说”的轻诺而已。

我倒觉得杜牧的这首《叹花》诗,应该与杜秋娘和《金缕衣》诗有关,杜秋娘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诗善唱。

杜秋娘十五岁时,她唱的一曲《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就这样凭籍这首诗和歌,以自己才貌双全拿下了镇海节度李锜,让李锜听后,喜欢不已,将之收为小妾。

后来,李锜后来起兵造反失败,杜秋娘被纳入宫中,她又受到唐宪宗宠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

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娘赐归还乡。有一次,杜牧经过金陵时候,看见她又穷又老的景况,十分感慨,为她写了一首一百二十句的长诗《杜秋娘》。

至此,我们把杜秋娘的诗《金缕衣》与杜牧的诗《叹花》作个比较,有一种起承启合的唱和意味。

杜牧的另一首诗七绝《谴怀》写道: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的表面似乎是写自己放浪形骸,沉湎酒色。

诗的表面似乎是繁华热闹,但是骨子里却是抑郁、孤独,是沉醉时的痛苦回忆,又是醒后的伤感;所谓的“留得青楼薄幸名”,其实,自我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人生的不得意。杜牧私生活背后,,应该是别有怀抱,只是不便明说而已。

在这首诗中,作者仿佛是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所谓的“扬州梦”生活,看似是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其实,是道出作者在唐皇朝的“牛李之争”中,自己仕途和政治上的不得意。

当代学者刘永济说道: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傲兀不平之态。

如果是平面地读杜牧的这首《叹花》诗,就显得平淡了,这怎么能称得起晚唐的“小李杜”(我以为应该是“杜李”)。诗应该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性情来读,这才能读出诗的真谛,读懂诗和诗人。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杜牧以后京官俸禄低,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第二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之前,会昌二年(842年),他出任过三年的黄州刺史,后世称他在黄州地方“兴学教士,立庙崇祀先圣,一时家循孔教,人颂儒书”。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杜牧迁池州任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又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这一年,杜牧已经是年四十七了,已入暮年。

杜牧之所以不愿在朝中为官,主要还是不满朝政,以及相互倾轧、尔虞我诈复杂的人和事,求得独居一隅,图得快活与清静。

如果,真有传说中十年之约,杜牧不会在这个时候才要求外放湖州。可见十年之约,应该是后世好事者刻意附会《叹花》诗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