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广东惠州。网友爆料:一男子去澳头海鲜市场去买虾,老板称完后说3.3斤,男子自带秤称出来却只有1.8斤,男子把称出来的结果给老板看,老板看后直呼“卖不了”!然后把装袋好的虾倒回篓子里,结束这场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秤平斗满,童叟无欺”。计量本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可不管是电子秤“先天不足”计量精度误差超标,还是黑心商贩在秤上做手脚故意缺斤少两,这些现象显然都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虽说每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各地的工商部门都会联合本地的质监、食药等部门对市场上危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和个人进行整治,对于“黑心秤”的治理也是年年都有。但是,这样的治理并没有让“黑心秤”消失,而是不断地改头换面以不同的面孔危害着我们的消费环境。

看似小事,实际上“黑心秤”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的长期蔓延乃至泛滥,好比一种失信的“病毒”,将不断蚕食本已脆弱的社会诚信基础,让人们从一对一的恶意失信行为中,积聚和膨胀起更为强烈的整体不信任感。事实上,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竟已高达6000亿元之巨。所以,循着这一角度,与广大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生活购物场所,理应采取有力举措,让各种“黑心秤”尽早销声匿迹。

当然,作为消费者一定要多学习法律知识,注意保存证据,碰到缺斤少两,敢于较真、揭发,善于投诉,对不良商家坚持零容忍。只有日常治理和人人参与都做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不良商家用”黑心秤”欺骗的行为。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秒闻视频、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