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连俊翔 狄斐 上观数据

哪里都在缺芯片,哪里的芯片都在涨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国内的芯片生产能够跟上并弥补短缺吗?

01

疫情下暴露芯片生产过度集中的问题

疫情或许是造成本次芯片短缺涨价的表面原因。

以车载芯片为例,受到去年疫情影响,全球车企对今年汽车的销售市场普遍持保守态度,导致汽车芯片企业大幅削减了给芯片代工商的订单数量;另一方面,疫情也导致芯片的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运行,停工停产。结果到了市场需求赶上来的时候,发现产能不够了。

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是全球车载芯片前五大供应商,仅这五家企业便占据了全球50%的市场份额;而在微控制器(MCU)行业中,全球前七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便达到了98%。

过度集中的生产导致风险难以被分散。以马来西亚为例,它是全球第七大半导体出口中心,也是全球芯片的封装中心,全球有超过50家半导体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光是封装前道的引线框架便占据全球30%左右的产能。因此,当马来西亚因疫情再次全面封锁后,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中国在芯片制造上不占优势

那么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而且是少数没有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为什么不抓住机会多生产一点芯片呢?

虽然我国于200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且市场规模也在稳步上涨。但我们恰恰在芯片制造上并不占优势。

我国芯片市场规模虽然较大,但本土芯片制造总额也不高。半导体研究机构IC Insights对中国芯片市场的分析与预测,我国本土企业对于芯片产值的贡献率不高。2020年,总部位于中国的本土企业所生产的芯片产品价值仅为83亿美元,仅占我国芯片市场的5.8%;即使到了2025年,真正由本土企业支撑的芯片自给率可能还不到10%。

芯片产业链分为上游基础层、中游制造层与下游应用层,其中中游制造层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含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滞后于国际 IC 产业的发展,中国 IC 产业从2000 年后才逐渐形成三业分离的产业组织形态。一大批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 IC 制造业厂家采用国际流行的代工生产模式,与之配套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封装测试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但在产业链的位置上,中国在上游的材料、生产设备、EDA、IP核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别较大,均不同程度受制于人;在中游,设计环节,需依赖国外IP核;制造环节,离台积电还有很大差距;仅封测环节,占有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芯片短缺将影响众多行业

高盛的最新研究显示,这次芯片短缺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多达169个行业,包括汽车、钢铁产品、混凝土生产、空调制造,甚至肥皂生产。

芯片短缺导致企业原材料采购周期延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连续三个月低于44.0%,而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在四月为47.6%,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这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进一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
以微控制器(MCU)为例,根据埃信华迈的报告显示,微控制器从订购到交付汽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的交货时间通常为12至16周。但如今,受到芯片短缺问题的影响,交货时间几乎翻了一番,至少需要26周,或是更长。

虽然芯片涨价,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现车企因为缺芯而提高汽车售价。根据中芯国际CEO赵海军的预测,此次缺芯问题将持续到今年年底。不过,随着芯片供应紧张问题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也将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稳定性。

为此,很多中国企业已加大对汽车芯片研发与制造的投入,开始自主研发与生产芯片。例如,上汽便在今年2月与智能芯片独角兽地平线签订战略协议,开始研发造芯;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对于此次芯片的供应风险,吉利已全面排查,并结合2021年的销售目标,向供应商锁定了3-6个月的长期订单,以确保生产不受影响。

原标题:《为什么全球芯片都在涨价?中国的芯片生产能跟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