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大学(或世界名校)毕业能怎么样?外企高管又能如何?在一线城市工作就很安心吗?职业枯竭的现实还是要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得再好,恐怕也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高考结束了,还有10天左右的时间,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高考志愿填报将很快成为今年的社会热点。

选大学,还是选专业?一年一度的烧脑问答又要开始了。

在高考市场,选专业、择校是重要的市场细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条。

在国内统一高招的体制下,一个学生offer拿到手软、不知道如何遴选是低概率事件!很多情况下,考生还是被知名大学挑来挑去的。

自主性强、兴趣取向明确的学生,一般是先定专业,后选大学。而还没搞清自己专业方向的考生,则偏向于先上个好大学,专业再说。

后者反而越来越与市场接轨,往往先看就业市场对专业和大学的需求,然后倒推自己应该如何选择,也算是逻辑清晰。

都说国内就业市场是名校导向型,中国名校是“双一流”标准,而世界名校则是QS、US News世界前100名尺度。

不过,高考志愿上了名校、选了满意的专业,也并非一劳永逸。看看“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2

最近,一名48岁外企前高管写给上海市府的求助信曝光,引发了舆论热议。

“虽然我是硕士、本科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上海人,在知名外企工作过近20年,也做过好些年的外企高管,我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有过硬的管理以及业务能力,不过自从2018年离职后就一直未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位后来创业失败的70后两年来一直靠社保金度日,而且爱人也是类似情况,再加上需要养育两个孩子,疑似生活已经陷入窘困。

他恳求政府为处于中年职场危机的人们找找路子,看看有没有需要“高龄”就业者的企业和岗位。

重点大学,外企高管,当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高考志愿红利”维持到中年——大约延续了30年,边际效益已经趋于零了。

重点大学(或世界名校)毕业能怎么样?外企高管又能如何?在一线城市工作就很安心吗?职业枯竭的现实还是要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得再好,恐怕也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

怎么会混成这样呢?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实在的,这封求助信很难换来工作机会,最大的功效是给中年人、青年人敲响职场警钟,靠高考成绩、高考志愿给职场“续命”很搞笑。“高考志愿红利”会不会加剧我们的人生拖延症?

高考前后的学习惯性、毕业后的职业惯性常常影响我们的路径选择。

国内高考很公平,但也很害人。它让我们按部就班地通过应试教育模式进入大学、甚至名校,然后按部就班地毕业、就业,这种“超稳定”结构很容易让我们的思维固化,很难经受外界环境的变化。

当职业惯性变成职业转型的拖延症时,我们的思维禁锢会更加明显,而我们所在的行业、岗位却在经历市场的砥砺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最可怕的是行业和岗位自身的边缘化、甚至消失,如果这个边缘化或消失的节奏快于我们自身的反应,我们也会成为这位70后,也会无助地写求助信。

由此倒推至高考志愿的环节,这个“技术性”问题好解决,实在不行还可以花钱外包给“高考志愿专家”。

无论高考志愿填报的结果如何,我们都需要在进入大学后、毕业入职前补上一课——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找到自己的优势、兴趣,充满活力地面对各种职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