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死1500人,生还率1%,一个救命的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蓝字

原创首发 | 蓝字计划

“埃里克森‘死’了!”

6月13日凌晨,欧洲杯赛场上意外突发,丹麦队10号埃里克森在上半场结束前突然心脏骤停。

他短暂地死亡了13分钟。

这是欧洲杯历史上最漫长的13分钟,看直播的球迷、现场的观众,都陷入震惊当中,但丹麦队队长克亚尔还保持着冷静,立刻叫停比赛,让队友们围成围墙保护埃里克森。

克亚尔掰开了埃里克森的嘴,确保对方能够呼吸顺畅,并防止他咬断自己的舌头,并且对埃里克森进行了专业的心外按压,为抢救争取时间。

随着丹麦队医带着血氧监护器、心电监护仪、静脉通路,甚至AED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入场,埃里克森复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脏复苏和AED除颤,又一次被全民瞩目。

两年前,让国人刷屏的高以翔猝死事件,似乎就在眼前。

但不同的是结果。

中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高达55万,平均每天死亡1500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对于这类突发疾病的急救生还率只有1%,而在美国许多城市,这个数据可以高达15%。

这次在埃里克森的抢救过程里被提及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目前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使用AED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4分钟内救活率可达50%。

这么一个机器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无数人的死活。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张春元,曾经担任过十年急救医生,自己都记不清曾经遭遇过多少次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治,但整整十年急救生涯,被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人,只有一个。

即使救护车开足马力赶到现场,也需要十来分钟,可心源性猝死的抢救窗口只有四分钟,除非患者身边就有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专业人士,否则大多数情况下,医护人员能做的仅仅只有走个流程。

根据他们的专业判断,眼前的人肯定已经救不活了,但他们仍然会实施现场抢救,一方面是赌那个微乎其微的奇迹,另一方面是安抚情绪处于崩溃点的家属。

地铁站里的AED设备

就在前几天,有北京媒体专门调查了北京公共场所的AED 设备, 其中,京港地铁所辖全部78座车站均已完成AED配置。记者随机抽查的五棵松站,在进站口就很显然地标识了AED的位置。

不得不说,这一天实在是来得太晚。曾经,在没配备ADE北京地铁内,曾发生过三起猝死事件:2016年,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呼家楼地铁站猝死;2019年,29岁的小张在昌平东关地铁站心脏骤停;2020年9月25日,45岁的男销售在霍营站突然晕倒,抢救无效身亡。

终于等到2020年10月27日,北京市宣布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承诺市内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于2022年底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相比起足球,马拉松和越野赛里,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更大,抢救也更加困难。

第一反应团队连续多年在无人区负责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医疗保障,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说,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险恶,参赛选手及工作人员多达四五千人,救护车到达时间久甚至没有通行能力抵达赛道。尽管如此,只要有科技赋能的指挥体系,训练有素的成熟团队,和精良充足的装备补给,选手将比在CBD上班时更快地获得急救。

越野赛的赛道,应该由主办方和医疗保障机构,对赛道的潜在风险和保障能力做科学评估后才能确定,这才是对选手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相比小众极限运动的越野赛,马拉松已然成为城市名片,是最受瞩目和欢迎的群众体育运动,国外统计表明,平均每8万人次的马拉松跑者,就会出现1人心脏骤停,也就是说,每两三场大型赛事,就会出现一个心脏骤停的紧急事件。

这跟马拉松运动的性质;跑者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否以及经受过怎样的专业训练,都有莫大关系。

陆乐在国内做了八年多的赛事急救,按他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42公里的任何一个位置,“传统的医疗体系完全没有办法做到42公里的赛道上,随时随地实现黄金四分钟急救”。

漫长的赛道,让及时救命显得尤为必要。

2013年6月2日,陆乐的团队“第一反应”受邀参与上海国际铁人三项比赛,负责为赛事提供医疗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某马拉松现场的第一反应工作人员

意外确实发生了,一位年轻女性(内部备注不是选手而是观众)在颁奖仪式上突发心脏骤停,就在大家手足无措时,第一反应的急救员在一分钟内带着AED赶到,快速开始现场施救,让她的心脏再次跳动起来。这是第一反应在赛事医疗保障中挽救的第一个生命。

但不是每一场比赛的急救都能那么及时。

2012-01 至 2016-07 由中国田协、 各马拉松赛事官方媒体及医疗保障机构所公布的马拉 松赛事中全部 30 例心脏骤停案例。其中选手 29 名,观众 1 名,其中男26 名,女 4 名;平均年龄(34.4±10.3)岁,存活 13 例 (43.3%),死 亡 17 例(56.7%)。

时间,依然是所有马拉松赛事急救团队战胜死神的最大难关,在这方面,第一反应和腾讯深度合作,正在探索用算法和大数据,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风险防范。

根据实践积累的一手数据,例如赛道、天气、跑者的信息,第一反应可以精准算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风险概率。根据风险概率从高往低排序,就是急救人员和物资装备的部署优先级排序。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动态优先级,做出系统有效性的最优解。

正在开发中的全新系统,将让每一位急救人员、每一辆急救车辆、每一个重要装备,都能通过IT后台,跟更多的参赛选手甚至观众的手机直接互动,使赛事现场的每个人,成为及时救命的当事者和参与者。

过去8年,第一反应保障了国内外500多场马拉松,从发现有人倒地到第一个急救员赶到现场,平均用时30秒,超过了由日本同行在同一领域保持的世界纪录,快了整整90秒。

普通人很少知道,急救,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院前急救、急诊科的继续救治,危重病监护病房更加完善的救治。

院前急救,可以看作这个过程里最关键,也最难做好的一环。

实际上,国内早就在尝试普及院前急救,但过程却一波三折。

2008奥运年是一个峰值,北京开始推行AED普及和民众急救培训,要求北京市民每80个人中有一个学会急救。那时张元春调入了朝阳区急救中心,参与奥运赛事医疗服务和培训工作,奥运结束之后,朝阳区急救中心接到大量外企急救培训需求。

奥运期间的急救志愿者

由于欧美、日本等国的AED普及程度较高,不少在京外企都配备了AED,并要求员工接受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等相关培训。

在这股风潮下,也有不少国内团队开始尝试推广急救培训业务。2010年,一家名为中援思德科技发展的公司在北京成立,张元春从急救中心跳槽到这家企业,担任急救培训导师,主讲心肺复苏和AED。

但热潮很快退去,投入成本高、回报时间长、缺乏政策支持的急救行业开始收缩,由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张元春失业了。

经历过高峰低谷,他把AED在中国的推广普及比作“一个难看的波形”,奥运会推着AED冲到波峰,然后又飞快砸落谷底。

即使有奥运作为铺垫,北京的急救普及率也依然不够:急救反应时间平均15分钟,急救半径5〜7公里,平均每10万人一辆救护车。北京急救中心每天最多时可接到2万多个急救电话,出2000多次车,仍无法满足全部需要。

从事医疗急救工作近50年的网红急救医生贾大成,曾在演讲中说:

包括心脏复苏在内的急救普及率和成功率的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医学发达程度,也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协调能力、城市管理水平、政府对民生的重视程度以及全体国民素质。

实际上,急救行业在我国还算“朝阳行业”、“新经济”,但要投身这个领域并不容易。

对于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社会急救,我国并没有特别明晰的鼓励条例,哪怕现在,也只有少数地、市明确规定: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社会急救医疗事业进行捐赠和援助。

2014年2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将院前医疗急救视为由政府主办的公益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履行基本公共医疗急救服务职责,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城市运行安全。

深圳市推行的公益急救培训

要打破急救行业的困局,需要政策指导,也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催化新技术、新服务、新商业、新供给,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2016年9月,马化腾在论坛会上公开表示,腾讯希望每年拿出1-2%的利润投入公益,那时候,他已经在构想做一个能落地的应急报警系统,这套系统最初的试点,是腾讯位于深圳的总部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久坐不动的互联网工作者,和马拉松运动员一样,是猝死高发的重点人群。

去年底,曾经密集发生多起与互联网行业相关的猝死事件。12月4日,国美电器福州分公司27岁员工在年终誓师大会期间猝死;12月19日,上海商汤科技47岁员工,意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12月21日,43岁的饿了么骑手韩某伟在配送了33单外卖后,倒在第34单外卖配送途中。

而12月29日,22岁的拼多多员工之死,更是彻底点燃舆论,把互联网行业的生命健康风险推到台前。

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腾讯是最早建立内部急救队的,也是安全保障硬件措施最到位的。

在腾讯公司各园区内,密集安放着AED设备,随处张贴应急码,一旦有人晕倒,周边的人可扫码呼救,中控视频设备接通,楼层保安收到通知,附近志愿者会收到求助短信,确保第一时间赶往救援。

陆乐开玩笑说,有这套系统在,腾讯的救援队可能比欧洲杯丹麦队的医疗队都更快。

这套内部使用的高效紧急救援系统,成为腾讯切入急救行业的基础。

2016年12月,以微信、QQ、QQ浏览器为载体,可以快速查找周边AED所在地的“AED地图”功能上线,覆盖上海、深圳两地,并开始向国内各大城市推进。

救命地图内有详细的AED使用教程

最早的版本,这项服务需要点开手机微信的“支付”选项,找到“城市服务”后选择“急救服务”,随着不断迭代优化,尤其小程序功能上线以后,这项服务的使用步骤高度简化,只需要进入小程序“救命地图”就能快速找到距离最近的AED设备,并进入使用指导教程。

这项能在危急时刻挽救生命的服务,已经覆盖我国224个城市,能更加高效连接呼救者、施救者和AED的“紧急救助”智能体系,也开始在全社会搭建起来。

2020年9月29日12:00,深圳机场微信小程序新上线“一键急救”功能。这意味着,只要深圳机场出现心脏骤停患者,旅客只需点击 “一键急救”按钮,相关急救人员将在四分钟内赶赴现场施救,为患者赢取宝贵救治时间。

“一键急救”服务相关系统开发、培训服务由腾讯公益捐赠,这也是马化腾亲自倡议和推动下,腾讯“守护心脏 科技向善”公益项目与深圳机场的合作成果。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又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南京大学捐赠150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设备,并开展相关培训。

联合南京大学建设校园应急体系,只是第一站,按照腾讯的规划,这个项目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部门印发的《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统一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提高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水平,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

2020年12月18日,首批AED在50个广州地铁站点和9个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站点落地,其中包括岗顶、石牌桥、华师等地铁站。

路还很长,国家总则出来以后,各个城市还需要出台具体的条例、分配职责、落实政策。而如何提高急救素养、正确使用AED,则是培训机构和全体公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AED普及的漫漫长路,每个人都可以踏出自己的一步。

早在1999年,将AED引入国内的顶级急救医学专家李宗浩就曾预言:“AED将是心肺复苏领域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将在救护车上,在巡逻车上,在消防车上,在旅游车上,在飞机上……像灭火器似的悄然而立。”

如今,在信息化手段辅助下,老先生的愿景正在实现。

张元春觉得自己很幸运,还年富力强的时候,赶上了正在开启的AED普及潮流。而陆乐则认为,国内急救行业不仅在兴起,还会在科技企业的介入下,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核心竞争力不在支援,而是系统化数据的积累、有科学依据。”

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中国应急管理《违规招标!保障不力!甘肃山地马拉松21人遇难事件调查结果公布》

南方都市报《南都民调走访广州公共场所12处AED投放点:设备多放显眼位置,但有应急站缺AED》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中国马拉松赛事中心脏骤停案例及医学救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