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热爱、关心、关注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的人士的邀请,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和市民深入了解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历史的愿望和诉求,保定莲池书院博物馆定期刊发系列讲座,欢迎大家关注。如果您发现它在史实、事实和图片、语言文字诸方面有什么不妥或讹误之处,请不吝指正。

古莲花池讲座第36讲:古莲花池最古老的建筑,白石桥

古莲花池是我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始建于1227年,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的副帅乔维忠的私人园第。明代为官府占据,以“水鉴公署”而著称。曾几度重修,后因荷花茂盛而不衰,改称古莲花池。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莲池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辟为皇帝行宫。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大规模新建改建,形成巧夺天工的“莲池行宫十二景”,被誉为 “城市蓬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古莲花池的建筑被焚烧殆尽,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然而,有一座古桥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横跨于南塘东沟之上的白石桥。它历经风雨800年,诉说着几经磨难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石桥为俗称,因桥身通体用汉白玉砌成而名。学名绿野梯桥,桥名取自唐代著名宰相裴度的私家园林。据新旧《唐书·裴度传》记载,裴度晚年在洛阳午桥建的别墅叫“绿野堂”。引甘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内植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因其地处青翠绿色的旷野间,故名。诗人杜牧为其题写“绿野堂”匾额,高高悬挂在大门之上。旁书一副联:“绿野家声,香山世泽。”裴度在视事之隙,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与会者皆以此为荣,一时传为佳话。在他集贤里府邸园林中有“梯桥”。

古莲花池绿野梯桥长9.65米,宽2.65米。下有三拱,各孔皆贴券脸石,中间主孔较大, 跨径2米。主孔券顶所雕吞水兽,造型朴拙浑厚,刀法粗犷洗练。桥面两侧各有透雕莲叶净瓶透雕栏板7块,仰莲式望柱8根。它具有较典型的元代风格,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野梯桥虽不在莲池行宫十二景之列,但却与古莲花池景观交融相依,不少直隶总督与文人墨客都曾为它留下笔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园中景物分为十二组,各绘一图,皆有说明和题诗。他在描述寒绿轩时写道:“竹径斜出,萦带清流,石桥亘其上,修整莹洁,曰‘绿野梯桥’”。仿佛勾勒出一幅水墨画卷,竹林中有条小路倾斜地延伸出来,围绕着清澈的水流,一座石桥横跨在水流上面,秀美端庄,晶莹洁白。不仅写明了桥的位置,而且对外观与质地也有所描写。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在古莲花池设礼贤馆,诚邀学者史梦兰至保定,留他出任莲池书院院长,史梦兰以母亲年老力辞。尽管没有留任,但他在《古莲花池歌》中写道:“有元历今五百年,递增堂榭楼兼阁。中流架石起危桥,临漪画槛影落遥。水鉴空明光泚泚,市廛隔绝城中嚣。我朝宪皇十一载,书院之修遍寰海。”诗中的“危桥”便指绿野梯桥。他又在呈太史黄子寿(黄彭年,曾任莲池书院院长,在莲池书院主持修编《畿辅通志》)《古莲花池赋》中再次提到绿野梯桥,赋中写道:“纵横泉石旧离宫,古涧长桥跸路通。 贤相礼贤曾此地,虚怀又见老涪翁。”

曾重修《保定府志》的清末候补官员郭云丰,在其为贡生之时,写过《莲池台榭记》,文中道出:“(红枣)坡之东为寒绿轩。坡之北为白石桥,彫栏奇丽,蜿蜒卧波。桥北为篇留洞。”从中可以看出,白石桥雕刻的栏杆奇特而美丽,曲折地横跨在水面上。

绿野梯桥是园林中的桥梁,只走游人,不走车马,故桥的中孔矢跨比较大,桥面微凸,使桥身的曲线变化更为丰富,增加了桥的美观和观赏性。新中国成立后,绿野梯桥进行过一次维修。目前,桥栏腐蚀严重,考虑游客安全,桥两端加护栏封闭,只供参观,不准行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编辑:二清